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http://www.wangbawang.com/附子应用的故事
时珍曰: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宋张杲《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支,寿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附子“发明”
关于附子的临床应用,李时珍认为应对证,且要因人、因地、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区别对待。他在《本草纲目》中介绍了不同的人应用附子出现的不同结果:乌头、附子是有大毒的中药,非危重病症不用它,但在滋补方剂中加入少量作为引导,滋补见效更快。有人才服用一二克的量,即发生不良反应,燥热严重,但是以前的人却常把它作为补药使用,难道是因为现在的五运六气与古时候不同?明朝荆州府的都昌王,人很瘦,很怕冷,但是并没有其它病。每天都用附子煎煮作茶饮,还服食硫黄,持续好几年都这样也没事儿。蕲州卫张百户,一辈子都喜欢吃鹿茸、附子,结果到八十多岁还很健康。宋代有本著作《医说》上记载。有个姓赵的知府,每日都要喝干姜附子汤,并且服食硫黄金液丹百粒。必须如此,才有胃口,有力气,不然就浑身无力,气力难支。结果活到九十岁。像硫黄金液丹这种大燥大热的药,普通人吃一粒就要有副作用了。最后李时珍总结说:以上这些例子,都是脏腑禀赋偏盛的,不能用常理来解释。如果是普通人这么用药,那早就要得病,甚至死亡了。另北宋《琐碎录》也记载:滑台(古地名。即今之河南省滑县)气候极为寒冷,那里的人吃附子就跟吃芋头、栗子一样,不会有什么副作用,那是因为当地的气候的原因。
附子得名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泥附子经清洗后浸胆(胆巴,为食盐加工副产品,主要成分为氯化钙、氯化镁)、浸盐加工成盐附子,盐附子经脱盐脱胆,以甘草、黑豆为辅料加工成淡附片;泥附子经浸胆、煎煮、脱胆、切片、调色、蒸制、晒干或经浸胆、煎煮、剥外皮、切片、脱胆、蒸制、晒干分别加工成黑顺片和白附片。
关于附子名称的由来《本草纲目》在释名项下解释道“初种为乌头,像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是植株的母根,而附子依附于乌头的周围,直接而客观明确了附子的得名。
附子传统商品规格的多样性以及附子文献名、商品名、处方名比较混乱,一度造成临床医生开方时出现附子“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给中药附子的加工、销售、使用带来不便。卫生部为了简化附子商品规格,在《中国药典》年版起仅收载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5种商品规格,一直延续至今。
而全国各省市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的附子炮制品种有生附片、刨附片、熟附片、蒸附片、炒附片、煨附子、黄附片、黄附块、临江片、卦附片、阳附片及阴附片等。其中生附片、盐附子、卦附片为半成品,值得注意的是蒸附片,炒附片是采取新工艺炮制的无胆巴饮片;但现附子主流的商品规格仍为白附片和黑顺片两种,供医院医生配方和中成药生产原料,大量使用。
药用历史
1.附子入药最早始于《神农本草经》,载:“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肯定了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的功能。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对附子的应用在《本经》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记载附子主治厥逆,即是回阳救逆,全书11方中有20方有附子,如著名的有“四逆汤”“附子汤”“理中丸”“附子泻心汤”等,张仲景对附子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首创生用、炮用,生熟异治。
2.魏晋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对附子的性味、毒性、主治、产地、采收、炮制及配伍使用都有阐述,尤其是对附子的毒性记载为“有大毒”;阐明了因附于乌头之根而得名“附子”具体记载:“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为百药长。”并提出了炮制、配伍减毒:“凡用三建,皆热灰炮令折,勿过焦,惟姜附汤生用之。世方动用附子,皆须甘草,或人参、干姜相配者,正以制其毒故也”
.唐《药性论》谓其:“气锋锐、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直抵病所”
4.金元《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记载:“味辛,性热;有大毒。浮也,阳中之阳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除六腑之沉寒,定三阳之厥逆。”
5.明《本草汇言》载:“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本草纲目》载:辛、温、有大毒.....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景岳全书》记载:“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性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并称附子为药中四维之一:“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非此四物不可......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6.清《本草正义》载:“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本经逢原》曰:“附子气味俱浓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暖脾胃而通噎膈,补命门而救阳虚,除心腹腰膝冷痛,开肢体痹湿痿弱,疗伤寒呃逆不止,主督脉脊强而厥,救寒疝引痛欲死,敛痈疽久溃不收及小儿脾弱慢惊,并须制熟用之。”
7.《中国药典》(年版)载:“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道地产地
①关于附子的产地,历代多以四川为主产地,另外湖北、长江以南等地亦有记载。附子的产地分布最早记载于西汉时期的《范子计然》谓:“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蜀武都即今四川西和县南。
②《神农本草经》仅笼统指出附子的生境为“生犍为(今四川犍为地区)山谷”《名医别录》则具体记载为“生犍为及广汉”,犍为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广汉今为四川省射洪县南。《本草经集注》有云:“附子、乌头、天雄本出建平,谓之三建。今宜都、佷山最好,谓之西建,钱塘间者谓之东建,气力劣弱。”建平、宜都、佷山分别为今重庆市巫山县、湖北宜都市及湖北长阳县。陶弘景对上述三地的附子品质作出评价,首次提及湖北为附子产区且质量最佳。
③《新修本草》对于药材产地及采收信息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