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 http://www.hhlsq.com/八月下旬我又一次来到百花山,这里已经比平原地区更早地感受到了秋意,并不简单说因为十几度的体感温度,而是漫山遍野的菊科已经占领了登山者的视野,依山而成的各种美丽花境中,它们已经成为绝对的主角。正处在夏季最喧哗高潮的草甸上满目过去都是蓝刺头,地榆虽然还在开,但远远抵不过蓝色圆球们的活泼的印象,而山坡上则是成片成片的翠菊和紫菀,它们仿佛是夏末秋初菊科大军的旗帜,在雾气和山风中猎猎作响。唯有经过林下小道时,北乌头和牛扁们才用它们有毒但好看的花和叶维持着毛茛科在华北夏天殿堂中的荣光。身居傲娇金字塔顶端的兰科花卉也到了它们的尾声,却总是躲在林下我找不到的地方,再一次寻绶草无功而返,就别说二叶兜被兰什么的了。蓝刺头的盛夏。开满菊花的山坡。大草甸上紫菀、翠雀、牛扁、蓝刺头、独活、叉分蓼等花草组成的花境。白桦林下的北乌头和一些伞形植物,紫色白色绿色的搭配有一种隐秘的美感。大草甸八月花海。草甸上的蓝色除了蓝刺头还有鸟群般的翠雀花境。每一次上山都是一种奇遇,尤其是作为第一年开启野外花卉观察的我来说,从六月到八月,每一次来到百花山,都能感受到新鲜的地方,因为不熟悉花卉的固定生长小区域,所以我并不像很多经验丰富的“花卉猎人”,带着明确的目标种上山,我总是大脑放空,带上相机和闪光灯,背上雨衣和午餐,换上登山鞋,走上奇迹之路。而这一次给我最大的惊喜并不是乱花迷眼的大草甸,而是从林下小道钻出松林,穿过成片翠菊、紫菀、翠雀、柳兰、柴胡、胡枝子盛放的山坡,在那片远看如同普通小草坪的五十平山坡上,多枝梅花草、瘤毛獐牙菜、扁蕾它们不像百花山上那些强势物种成片成片地开花抢夺繁育的机会,这些小花总是孤零零各自保持一定距离地贴地开放,非得让观察者趴到地上,用微距镜头认真反复地聚焦,才能看清楚它美丽的花冠、神奇的花蕊。偶尔有几朵梅花草聚在一起开放,那种喜悦的感情让人产生高山反应般的心跳加速。就是这片平平无奇的小山坡,吸引了我差不多小一个小时。稍微趴近一点,就能发现这里丰富的小野花,这么几十平的区域里,至少能找到20种野花。有时候人在大自然中看着这些草木山石,会对人生产生新的想法,一株被子植物不管身在多么无人发觉的地方,到了花期总能爆发所有的生命力为了繁衍开出花朵,一棵树可以默默忍受几十年的孤独,从小苗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英雄,提供鸟类、昆虫、小草、真菌繁荣的场景,以一己之力支撑起生物多样性的一小片宇宙,而看似平常的一颗小小的石头,可能已经在这里静静看待了几十万年动植物的进化变迁,时间在它们身上无论长短,都能给人一种力量感。云雾缭绕的林下小道,偶遇花楸树一树红果,完全丧失了身在北方的感觉。不过中国植物志里花楸树这个物种的模式标本就采自百花山。松林下数年积累的松叶腐土为真菌们提供了完美的生境,枝瑚菌们成团成团地生长,可食用但据说不好吃。一块长满苔藓的岩石旁的生物群落,即便是在北方,依然也会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魅力。ps.走林下小道时需要注意树叶上成片的虫卵,很容易弄一身。虫子咬叶子其实对于大自然来说没有好坏之称,大家都是遵循各自的生命方式而已。不过我之所以拍下来,也是以人的审美,觉得它仿佛一只小鱼。-1-好了,首先从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菊科开启此次的百花山巡礼吧。之前多次介绍过菊科,作为最为庞大的植物家族,光是我们在身边常见的所谓“野菊花”可能就是几十个上百个品种,有时候辨别起来真的蛮难的。相比于大多数野花多选择在温度湿度都更为丰沛的夏季开花,菊科则很多选择在秋季开放,以至于经过上千年园艺培育栽种之后,菊花已经成为秋季的物候象征。翠菊无疑是其中最显眼的种类,菊科翠菊属,拥有经典的菊科造型,再熟悉不过的头状花序,只是尺寸比我们平时在野外看到的菊花要大上一大圈,一枝一朵,花序外围的舌状花们颜色紫色系,根据生境不同深浅略有区别,中间的管状花跟大部分菊科一样是黄色。早在六月初上百花山时就在盘山公路旁看见过少数几朵,之后每次来都会看到,不过唯有这一次,变成了漫山遍野的壮观景象。因为菊花们太像了,所以除了看花序,它们的叶片也是重要的辨别特征,翠菊的叶片卵形或匙形,边缘有粗锯齿,而且两面都有短且硬的毛。路边的翠菊,已经爬满我袜子的某种植物的种实,徒步结束后清理它们就耗费了五分钟。因为花型大,生长环境也相对不挑剔,从平原地区到米以下山区都可以生长,所以翠菊有着丰富的园艺培育品种,在世界各地的公园植物园内广泛栽培,有些重瓣品种已经完全看不出野生原种的模样。但站在百花山的山坡上看到一片一片野生翠菊时,一点也不会觉得跟园艺品种有任何逊色。紫菀也是北方特别常见的野菊花,跟翠菊属相比,紫菀属的家族显得更为壮大,除了各种紫菀之外,野外常见的各种马兰、狗娃花、东风菜都是紫菀属的成员,而且这些菊科小野花叶片和花的颜色有时候变化还蛮大,要在野外准确辨种真的是一件蛮困难的事情。我也不知道我下面分辨是否准确,欢迎大神指教。紫菀的花也是典型的菊科头状花序,尺寸上比翠菊要小一些,颜色也是紫色系,不过跟翠菊一枝一朵不同,紫菀每株植株顶端的花序们呈复伞房状排列开放,看上去更为繁茂浓密,而且紫菀的植株相对高大,在草甸上靠气质还是蛮容易认出它来。根据我的观察,开“老”的紫菀叶片会网上包起,特写镜头下反而仙气更足。三脉紫菀看名字就知道跟紫菀属于近亲,花真的很像,个人体验边缘舌状花色彩比紫菀更淡一些。但它们主要的区别还是看叶子,三脉紫菀的叶片更小一些,边缘有比较明显的粗锯齿,而关键是叶脉属于离基三出脉,这也是三脉紫菀名称的由来。三出脉的意思是叶脉共三条,中间主脉,主脉两侧会生出一对侧脉,而离基三出脉就是离开叶片基部一段距离才生出一对侧脉。还有一个特征,紫菀往往生长在阳光充沛的草甸或者林缘地带,而三脉紫菀则还能生长在林下。不过上下两张同为林下生长的三脉紫菀,花序的外形看上去都依然有区别。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