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天华学院本期分享中药知识:草乌、附子、白芍、赤芍、黄连
中药鉴定历来是中药一的考试重点,分值占比高达30分以上;而中药二主要考察的就是单味中药和中成药的功效和主治,这个部分每年占分分以上,是重中之重。所以,大家一定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学习。接下来小编都会挑选重要的中药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草乌
根及根茎类
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
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
草乌呈圆锥形而稍弯曲,形如乌鸦头,长2~7cm,直径1~3cm,顶端常有长1cm左右的残茎或茎痕,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外皮皱缩。有的具突起的支根。质坚,难折断,断面白色或灰白色,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无臭,味辛辣,麻舌。
以个大、肥壮、质坚实、粉性足、残茎及须根少者为佳。
辛、苦,热,有大毒。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制草乌:取净草乌,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煮,以草乌熟透;内无白心为度,然后除去甘草及黑豆,晒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晒干。(每斤草乌,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钉角”:指草乌周围呈瘤状突起的支根。
附子
根及根茎类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陕西、四川等地。
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剌舌。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为纵切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炮附片:形如白附片,色泽加深,质酥脆,略鼓起。
淡附片:为纵切薄片,表面灰白色,质硬脆。气微、味淡,无麻舌感。
盐附子以个大、坚实、灰黑色、表面起盐霜者为佳。
黑顺片以偏大、薄厚均匀、质硬而脆、表面油润光泽者为佳。
白附片以片大、色白、半透明者为佳。
甘、辛,大热,有毒。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钉角”:指附子周围的瘤状突起支根。
白芍
根及根茎类
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主产安徽、四川、浙江等地。
干燥根呈圆柱形,粗细均匀而平直,长10~20cm,直径1~1.8cm。表面淡红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显的纵皱及须根痕,栓皮未除尽处有棕褐色斑痕,偶见横向皮孔。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木部放射线呈菊花心状,形成层环明显。气微,味微苦而酸。
以根粗长、匀直、质坚实、粉性足、表面洁净者为佳。
苦酸,微寒。
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赤芍
根及根茎类
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茎。
主产东北、内蒙古等地。
该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以根条粗壮、粉性足、断面粉白色者为佳。
苦,微寒。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能。生赤芍以清热凉血力胜。多用于温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
“糟皮粉碴”:指赤芍外皮薄,疏松易剥落,断面白色泛红,呈粉性。
“菊花心”:药材断面形如菊花的放射状纹理。
黄连
根及根茎类
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
主产重庆、湖北、陕西、甘肃等地。
味连:药材多数聚集成簇,常常弯曲,形如鸡爪,其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有须根及须根残基。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其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其苦。
雅连:药材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数残基。以身干,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
云连:药材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以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品。
均以条粗壮、质坚实、无残茎毛须者为佳。
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取净黄连,用酒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黄连kg,用黄酒12.5kg。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取净黄连,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黄连kg,用生姜12.5kg。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止呕作用。善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吴萸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取出,放凉。每黄连kg,用吴茱萸10kg。使黄连寒而不滞,清气分湿热。善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鸡爪黄连”:味连中具有分枝,成簇,形如鸡爪者,习称“鸡爪黄连”。
“过桥”:指黄连根茎部分细长的节间,光滑状如桥,习称“过桥”。
目前000+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