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教育局公告 http://www.dawazx.com/dwxxs/9099.html第一章中药相关概念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药物,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表达方式和应用形式。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种。
来源
/p>
1.植物:花、叶、子、根、茎、皮
2.动物
3.矿物
中药所使用的药物大多数来源于中国
中药材:是指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采集后经洁净、干燥等简单处理,未经特殊加工炮制,不能直接用于配方或制剂的原料药材(生药)。
中药饮片:是指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中成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药:是指植物药;是指主流本草没有明确记载,官方药局鲜见,而被民间医生所使用的药物,同样含植物、动物、矿物,草药是中药的组成部分。
天然药:是指直接将植物、动物和矿物直接入药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主要相对于化学药而言。
民族药:是指在我国,除汉族以外的各兄弟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如诃子。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品种优良、栽培(养殖)加工合理、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且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中药材。
四川:黄连、川穹、附子、川贝母
江苏:薄荷、苍术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河南:“四大怀药”-山药、地黄、菊花、牛膝
浙江:“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温郁金
云南:三七、茯苓、木香
第二节中药的采收
植物药材的采集
/p>
A.全草类: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初见花时采收。
B.叶类:大多数在花蕾将开或花盛开时采收。
C.花类:多在花盛开时采收。
D.果实和种子类:成熟果实应在果实成熟或将要成熟时采收
E.根和根茎类:一般在秋末或春初,产量质量均佳的时节采收。
F.树皮和根皮类药材:树皮一般在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且树皮易于剥离的时节采收,根皮常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收。
也有一些例外:如:
叶类: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打霜后采集,以增加寒凉性。
全草类:茵陈,采三月的嫩苗。
果实和种子类: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青皮、枳实等。
根及根茎类: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
树皮类:如肉桂多在10月分采收。
动物及矿物类药材的采集:
动物类药材:在保证药效、保护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其活动季节捕捉。
潜藏于地下的小动物—夏末秋初,如:全蝎、地龙、蜈蚣等。
桑螵蛸—三月中旬
鹿茸—清明前后45~60天
矿物药:大部分随时采集。
第三章中药的应用
第一节配伍
最早提出“七情”的当推《神农本草经》。
药物七情指单味药物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规律的七种情况。
1.单行:指两味药物配伍后,各行其是,互不影响临床效应的配伍关系。神曲配伍连翘。或不经配伍,用单味药物治病。如独参汤。
2.相须:性能功用相类似的药物合用,能明显增强其原有疗效。“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麻黄与桂枝→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3.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合用,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相使者,我之佐使也”。如黄芪(补气利水)与茯苓(利水健脾)→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畏者,受彼之制也”。如生半夏畏生姜。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毒性或副作用。“相杀者,制彼之毒也”。如:生姜杀半夏
6.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相恶者,夺我之能也”。如: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相反者,两者不合也”。如“十八反”、“十九畏”。
第二节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凡药物合用后药效减弱或丧失,或者原有的毒副作用增强以及产生新的毒副作用均属于配伍禁忌。
十八反: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甘遂、大戟、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妊娠禁忌:在妊娠期间对母体和胎儿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药物,均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禁忌药分类:
禁用药:大多数是毒性强,或药性峻猛,或堕胎作用强的药物。如马钱子、斑蝥、甘遂等。
慎用药:包括化瘀通经、行气破滞、攻下导滞及具有辛热或滑利之性的药物。如桃仁、牛膝、枳实、芒硝、附子等。
病症用药禁忌:某种或某类病证不宜使用某种或某类药物。
内容:寒证忌用寒药,热证忌用热药;出血证忌用破血药;体虚汗多者忌用发汗药;邪实正不虚者,忌用补虚药;正虚邪不实者,忌用攻邪药等。
第三节中药的用法
汤剂的煎煮方法:
一般煎煮方法:
器具→砂锅、搪瓷锅、不锈钢锅。不宜选用化学性质不稳定的铁、铜、铝锅
用水→漫过药面一寸左右。
煎药浸泡→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一般花、叶、茎类药物浸泡20-30min。根、根茎、种子、果实类为主的药物可浸泡60min分钟。
煎煮火候及时间:
先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维持微沸状态。
挥发性成分起效,或有效成分不耐久煎的药物,煎沸腾后10-15min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药、贝壳类以及补虚药,煎煮时间较长
煎煮次数:
一剂煎煮2-3次,混合分三次服用。
特殊煎法:
1.先煎: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药物。如矿物、贝壳、角甲等。有毒药物,如乌头、附子等。
2.后下: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如砂仁、豆蔻、大黄等,煎煮5分钟即可。煎煮时间过长有效成分易被破坏,如钩藤,煎煮超过20min,其降压成分被破坏。
3.包煎:花粉、细小种子类药材(蒲黄、车前子),淀粉或粘液质含量高(五灵脂、灶心土)、绒毛类(辛夷)。
4.另煎:一般贵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5.烊化: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药液中加热,溶化。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等。
6.冲服:入水即化的药物或汁液性药物,如芒硝、竹沥等。
服药方法
服药时间:1.驱虫、峻下逐水药,需在清晨空腹服用;
2.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给药,如攻下药;
3.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或消食药,宜饭后服用;
4.治疗失眠证对的药物,宜睡前15~30min服用。
服药次数:一般一日一剂,煎2-3次,分3次服。
服药冷热:一般汤剂易振荡温服。但治寒证用热药,易寒服。治热证用寒凉药,易凉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