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天门冬科天门冬属植物,原名天门冬,简称天冬。茎上有纵沟,细长,有的长达2米,属攀缘植物。叶子退化成扁的短针,因此又名天棘。现也作为盆栽观赏花卉。花开在叶腋,黄白色,小花6瓣。球形小果,初绿后红。纺锤块根煮后去皮,晶莹剔透,为补阴良药。能养阴生津,滋补肺肾。
天冬(Asparaguscochinchinensis)是天门冬科天门冬属的植物,原名叫做天门冬,和昨天讲的麦门冬一样,后来被简称为天冬。
天门冬的茎很细,茎上面有一道道的纵沟,有的可以长达2米多,属于攀缘植物。
天门冬的叶子已经退化,没有叶子的形状,变成了一根根扁的短针,没有松针那么长那么尖。正因为叶子似刺,天门冬还被叫做天棘。
其实天门冬,您并不陌生,看到这个图片,您可能就想起来了,天冬已经被培养为盆栽的观赏花卉。小永上大学时,曾在专业教室里种了一颗。
天冬的花开在叶腋,呈黄白色或白色,花非常小,有6个花瓣。
天冬也长出球形的小果子,倒不像麦冬那样成串分布,颜色初始绿色,成熟后变成红色。
天冬的根和麦冬类似,也是在须根上有很多纺锤状的块根,不过天冬的块根比麦冬还要发达,肉质更厚,而且更长。如果您种过天冬,肯定印象特别深刻,天冬发达的块根甚至都能把花盆撑裂。
入药用的天冬就是它的纺锤形的块根,用水煮后,剥去外皮烘干即是。看上去非常晶莹剔透,由于天冬块大,一般都切成小块。
天冬的药用价值
养阴生津,滋补肺肾
天冬和麦冬的功效差不多,可以参照昨天的麦冬阅读(回复73查看)。天冬也可以滋肺阴,用于干咳、咽痛、音哑等。古人还用它治疗“肺痿生痈吐脓”。天冬也可以用于热病伤阴,口渴、大便干燥等症。有时与麦冬合用,有时代替麦冬应用。
不过,天冬比麦冬尚有不同:麦冬入心清心而除虚烦,而天冬入肾滋肾阴而降虚火。天冬可以用来补肾阴,用于肾阴不足引起的虚热盗汗等。也正因为天冬入肾,而有定喘作用。《名医别录》称其“保定肺气”;《药性论》称其“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
天冬的应用方法
天冬滋阴补肾
天冬滋阴的方法和麦冬类似,但由于天冬入肾经,滋补肾阴,更适用于阴虚日久的人群,且天冬保肺气、除喘息,可以用于肺病日久及老慢气患者。天冬肉质丰富,也没有异味,可以煲汤、煮粥、炖肉,做成各种药膳。
天冬滋润皮肤
具有滋阴作用的中草药大多都可以滋润皮肤,小永之前讲过的玉竹就是滋润皮肤的良药(回复38查看),今天的天冬滋润皮肤的作用也非常好,在古代本草中就已经有多次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说它“养肌肤”,五代时期的《日华子本草》说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
如果您的皮肤总是感觉干,甚至脱屑,赶紧好好保养一下吧。可以每天用几块天冬煮粥,或者直接煮水喝,也可以把天冬研末做成面膜,或者用天冬煮水洗脸,坚持应用一段时间,说不定天冬能给您一个惊喜呢。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
《名医别录》:味甘,大寒,无毒。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
《药性论》:君,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疗肺痿生痈吐脓,治湿疥,止消渴,去热中风,宜久服。煮食之,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中一切恶气,不洁之疾,令人白净。蜀人使浣衣如玉,和地黄为使,服之耐老,头不白,能冷补,患人体虚而热,加而用之。
`
《日华子本草》:贝母为使,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去心用。
《药性赋》:味苦,平,性大寒,无毒。升也,阴也。其用有二:保肺气不被热扰,定喘促陡得康宁。
《本草纲目》:天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肾气,入滋补方,合群药用之有效。若脾胃虚寒人,单饵久,必病肠滑,反成痼疾,此物性寒酸润,能利大肠故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甘微辛,性凉,津液浓厚滑润。其色黄兼白,能入肺以清燥热,故善利痰宁嗽;入胃以消实热,故善生津止渴。津浓液滑之性,能通利二便、流通血脉、畅达经络,虽为滋阴之品,实兼能补益气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