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女医明妃传》的播出,“七白膏”成了“网红”,“女为悦己者容”,古往今来,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皓腕凝霜雪”、“肌如白雪”,可见雪白的肌肤是美的标志,“七白膏”正是具有美容白肤功效的古方。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记载“七白膏”由白芷、白蔹、白术、白茯苓、白芨、白蒺藜、白僵蚕组成,元代的《御院药方》记载“七白膏”由白芷、白蔹、白术各30g,白茯苓9g(去皮),白及15g白附子9g,细辛9g组成,用法: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丸如弹子大,阴干。每晚洗净脸之后将本品用温开水化开涂面。
现在我们来八一八“七白膏”的组成药物之一:白芷,它是古代美容秘方中最常见的一味中药,白芷亦称香白芷,又名芳草。《神农本草经》载有“长肌肤,润泽”皮肤的作用,“可作面脂”。除了有美白作用,白芷还可用于洗发膏中,可治疗少白头。白芷气味芳香,质极滑润,和利血脉,宫中常作为美容药使用,可治疗皮肤粗涩发黑,同时滋润皮肤。古方外用美容的脂粉中,多以白芷为主药,“玉肌散”、“玉容散”、“玉容膏”等均可见白芷的“芳踪”。
现代药理研究,白芷含挥发油、白芷素、珊瑚菜素、香柠檬内酯等成分,白芷素有显著的扩张动脉的作用,中医称之为活血作用,尤其使血行面部,所以常服白芷配方或以白芷研粉外搽面部,可使面部肌肉丰满,皮肤红润,从而起到美容的效果。日本用白芷治疗雀斑和面部憔悴,认为有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和消炎作用。
[药材来源]:白芷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白芷产于河南长葛、禹县者习称“禹白芷”,产于河北安国者习称“祁白芷”。此外,陕西和东北亦产。杭白签主产于浙江、福建、四川等地,习称“杭白茫”和“川白芷”。夏、秋间叶黄时采挖。气浓香,味辛、微苦。
[性味归经]:本品味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眉棱骨疼、牙痛、鼻渊、骨湿痹疼、妇女赤白带下、痈疽、疮毒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日常应用
1.风寒表证。本品发散风寒之力较为温和,但兼有止痛和通鼻窍之功,故宜于外感风寒头痛或伴有鼻塞、流涕之证,常与发散风寒、善通鼻窍之品同用,如“九味羌活汤”,其与羌活、细辛、川芎等药配伍。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白芷通治诸痛,凡周身疼痛,偏于风寒、风湿、气滞血瘀者,均可参用,如寒湿痹痛、胁痛(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均可于辨治方中加用20g,奏效满意。
2.头痛、牙痛、痹痛等。本品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前额、眉棱间疼痛以及牙龈肿痛者多用。
属风寒者,单用有效,如“都梁丸”;若与祛风止痛药同用,其效更佳,如“川芎茶调散”,其与防风、川芎等药配伍。
属风热者,须与薄荷、菊花等疏风清热药同用。
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宜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药同用,如独活、草乌等。
朱老认为白芷善治头痛,对头痛病人,以前额及眉棱骨痛为主者尤为适合。单用一味(15—20g)或加于辨治方中,均奏佳效。顽固性偏头痛,可取30g单味煎汤,分2次服,或用20g加于辩治方中,多能取得佳效。以其善于祛风,温散,宣通也。
3.鼻塞不通。本品既可祛风、散寒、燥湿,又可宣肺升阳,使阳明清气上养鼻窍以通鼻窍,止浊涕,止疼痛,故对风寒湿邪犯肺,症见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等,每为常用之品。可内服,亦可嗅鼻外用。或配伍散风寒、通鼻窍之品,如《济生方》“苍耳子散”,其与苍耳子、辛夷等同用。
4.带下证本品辛温香燥,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可用治妇女带下量多。因其性温,而宜于寒湿带下,常与白术、山药、茯苓等健脾除湿药同用。若治湿热内盛、带下黄赤者,则须与黄柏、车前子等清热燥湿或清热利湿药同用,共收清热除湿止带之效。
白芷还能祛风止痒,可用于皮肤瘙痒。又因其有辛散邪毒和温通血脉之力,可以消肿排脓,对疮痈初起时可助清热解毒药以消疮肿;痈疡脓成后,可助补气养血药以托毒排脓,故为外科疮疡常用药。
此外,朱老认为白芷还能消囊散肿。因为白芷具有辛香、走窜、温通、利水、消肿之功,对于关节滑囊炎.卵巢囊肿,恒奏显效。膝关节滑囊炎,单用白芷研末,每次5g,每日2次,黄酒送服(开水亦可)。并取末用白酒(皮肤过敏者用温水)调成糊状敷贴肿胀处。两日1换,对肘、膝、距小腿关节滑囊炎之肿痛甚效。
关于白芷的鉴别,清代名医陈士铎在《本草秘录》中提供一方法可检验白芷的有效性。他指出凡买白芷治病,买的时候颜色很白,拿回家加工的过程中如果药材变为略带黄色,那药效只剩一半了,变为红黄色效果更差,如果变为黑黄色则无效。
参考资料:《实用古代美容术》傅静仪编著;《临床中药学》张廷模主编;《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修订版》朱步先等整理。
本文由我刊原创发表,商业转载请与我刊联系授权事宜。授权及商务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