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308激光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8/5882377.html这是一个离死亡最近
令病人和家属望而生畏的地方
也是一个离希望最近
充满温情的地方
“急危重症监护病房里住的都是最危重的病人,在这里工作每天都是和死神争分夺秒,坚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们急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责任和担当。”医院党委书记、急重症医学科带头人陈增瑞说道。
陈增瑞,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台州市重症医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带头人,玉环市领军人才,玉环市终身名医、名医工作室领衔人。
○
○
拼尽全力
打造生命安全岛
○
年,医院将建设重症监护病房(ICU)的任务交到了陈增瑞手中,24年来,他带领急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始终冲在救治生命的最前线。
陈增瑞(右3)在EICU查房
插满管子的患者,医护人员急促的脚步,各种监控仪器的“滴滴”声……ICU和EICU的患者基本都是急危重症,而每位急重症患者都有其疑难之处。陈增瑞带领他的团队必须“见招拆招”,逐一解决患者的难题,为患者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
71岁的郑大爷肝移植术后十余年,长期服药治疗继发腹胀。医生发现老人体内有大量腹水,转氨酶和胆红素持续增高,胆红素高达μmol/L(正常值为1.71~21μmol/L),继发“肝衰竭”。
治疗期间,老人经历了一场场生死搏命的急救,但胆红素仍居高不下,出现“胆酶分离”的现象,以及精神异常、消化功能进一步恶化等情况。最终ICU团队决定进行人工肝-血浆分离+胆红素吸附新技术治疗。经过惊心动魄的抢救,老人逐渐好转。据悉,救治郑大爷的人工肝技术填补了玉环市重症医学的一项空白,代表着玉环市重症医学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建科24年来,科室多项技术取得突破,领先省内外同行。像硫贲妥钠、血液灌流技术用于解救严重毒鼠强中毒,超长心肺复苏用于急性草乌中毒,PICCO技术在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应用、CRRT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等40多项新技术得到改进运用,把ICU打造成了一座生命的“安全岛”,1万多位危重病人在此获得重生。
自年起,ICU先后被评为玉环县重点学科、浙江省首批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台州市重点培育学科、玉环市重点学科。科室与浙江省重症医学主委——孙仁华名医工作室建立专科联盟。连续20医院先进科室,并荣获浙江省“青年文明号”及全国“巾帼文明岗”“台州市五一劳动奖状”等称号。
○
○
精益求精
托起生的希望
ICU自成立以来,就在不断升级战队和装备。对于学科目前的发展水平,陈增瑞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的学科在人员、设备、抢救医院。医院要求的重症医学科10项技术中的8项,我们已超额完成了9项,科室技术指标已达到‘三甲’医院的水平。”
科室目前的重点技术项目有开展ECMO(体外膜肺氧合)、持续血液净化治疗(CRRT)、枸橼酸抗凝的CRRT、新型人工肝技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血浆置换、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容量评估、床旁重症超声等高端监测治疗技术。
其中ECMO,俗称人工心肺机,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是目前重症抢救治疗中最顶尖的技术,所以是否拥有ECMO技术,医院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准。尤其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ECMO屡屡出现在急救场景中的新闻,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能救命、有奇效的高科技神器。“我院ICU于年引进了ECMO技术,并在当时成功救治了一位危重患者。”陈增瑞回忆道。
自年7月以来,因茂县医疗卫生事业急需,医院开展“组团式”医疗帮扶,派出ICU和急诊团队重点帮扶,不断完善“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计划通过3年的不间断“组团式”支援,医院ICU医院的品牌科室。
医院急诊科主任黄锡通基于临床经验与理论知识,通过业务学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多种方式,一面救治病人传授经验,一面培养大家独立诊断鉴别能力,提高了ICU团队的专业技能,医院第一次独立成功救治草乌中毒并发心脏骤停病人。急诊科副主任林医院ICU团队成功抢救石硫合剂中毒病人,此例罕见的农药中毒案例救治,在国内极少有可供借鉴的治疗案例。
ICU主任郑医院后,精研细琢,探索创新,创造了多项危重病检测技术的“茂县标准”。他根据高海拔地区实际情况,先后纠正数次无创呼吸机应用错误、给氧错误计算,改进气道管理,分析镇痛镇静误区,重新制定《茂县ICU给氧浓度计算公式》《血流灌流操作流程和规范》等临床医学标准和规范。这些对当地危重病人救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ICU今后的发展方向,陈增瑞表示,ICU治疗接下去要往精细化发展。一是加强重症康复治疗,让病人早日融入社会;二是减少重症并发症;三是早期介入,预防重症发生;四是通过随访,减少再次收入ICU的病人。
“ICU的战场不只在ICU,医院各个科室。我们要以‘让抢救成功的病人持续康复,不再回ICU’为今后的发展目标。”陈增瑞说道。
○
○
誓不放弃
守护生命“最后防线”
急诊EICU
急医院的“特种部队”,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位年轻男子喝了草乌酒,出现中毒症状——全身麻木无力,恶心呕吐,最后心跳呼吸骤停。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近两个小时,但病人的心跳只有偶尔一两次有力的起伏。一旁的家人陷入绝望,而急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没有放弃。继续按压,继续除颤……终于在第12次除颤后,奇迹出现——男子的心律慢慢转为正常并逐渐平稳。
“当时我们家人都觉得没希望了,要不是医生、护士坚持,我的儿子根本就活不过来!”回忆起儿子死里逃生的经历,母亲陈女士万分激动,医院的救命之恩。
忙碌是急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工作的常态,半夜接到急救电话是家常便饭,随时有情况随时出发,必须以最快速度赶到病人面前。“医生来晚一秒,患者就多一分危险。”因为患者病情危重,ICU和EICU实行的是24小时无陪护制度。每位患者所有的治疗、护理以及喂饭、喂药和生活照料全由医护人员完成。
ICU护理交班
除了轮岗24小时严守床头,医护人员还要严密观察监护仪、呼吸机上变化的数值,反复地为患者翻身、吸痰。有的患者每小时就要翻身1次,几十公斤的身躯翻起来十分吃力,一个夜班下来,护士们都会腰酸背痛,长此以往,年纪轻轻的她们几乎都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
但是,医护人员没有过丝毫抱怨,做起事来,争先恐后。有些年轻护士不过二十几岁,在家可能从未给父母洗过脚,但在ICU、EICU,她们习以为常地为病人清理秽物,有时候连家属都感慨,这又累又脏的活儿恐怕连自己的儿女都未必做得到。
与死神赛跑,和病魔抗争。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急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用精湛的技术、奉献的精神,挽救了一个个挣扎在垂死边缘的生命。他们无怨无悔,把最美的年华、最好医院和病人。
向这群守护生命的“哨兵”致敬!
张思寒黄月红
往期回顾
1.妇科:七年精耕细作迎来华丽转身
2.儿科:呵护儿童生命健康
3.震惊!左肾取出上千颗“炒豆”
4.正式授牌!我们成为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