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四代人的“阳和汤”
李兰逊、柳吉忱、柳少逸、李卓睿是四代人。前两人是师徒,后两人也是师徒,中间两人是师徒,又是父子。他们四人在临床上均善用“阳和汤”治病,并如接力棒一样薪火相传,将“阳和汤”一代传一代。
何为“阳和汤”?它是谁创立的?有何功能主治?为什么医家热衷用“阳和汤”?清代名医王洪绪在前人的基础上,编著了《外科证治全生集》一书,并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阳和汤”就是体现这个辨证论治法则的代表方剂之一。
该方主要具有滋补精血、散寒解凝、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功能。方中麻黄,味辛性温,可开腠理;炮姜、肉桂,辛热,可解除寒凝;白芥子能祛皮里膜外之痰(编者注:并非吐痰的“痰”,而是一种体液);熟地黄、鹿角胶能温补精血;甘草可解毒、调和诸药。“阳和汤”主治骨槽风、流注、脱骨疽、鹤膝风、乳癌、结核、石疽、贴骨疽以及一切阴疽等证。
在王洪绪看来,阴毒之证是由于气血虚寒、毒痰凝滞所致。毒若发至五脏,就是所说的阴疽。王洪绪根据祖传经验,一反过去中医治疗痈疽多重视以病灶部位所归属的经脉论治常规。不光以部位命名,而且以痈疽的阴阳、寒热、虚实性质来辨证施治。他认为“药不对证,枉死者多。”而红肿称痈,痈多发于六腑,为阳实之证,是因气血热而导致毒滞;白陷则称疽,疽好发于五脏,为阴虚之证,是因气血寒而致毒凝。治疗上,如果将痈疽混而治之,则是不对的,必须根据阴虚、阳实分开治疗。而“阳和汤”正是治疗阴疽的代表方剂。
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临床实践上,“阳和汤”在中医治疗阴疽证方面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另外,方中最神奇的一点在于,它合理利用了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使“麻黄得熟地不发表,熟地得麻黄不凝滞”,互相之间起到了扬长避短的协同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实,“阳和汤”能强心利尿,增加冠脉流量,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白细胞,并有激素样作用,还可保肝,利胆,抑菌,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调节性腺功能。
随着“阳和汤”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正确理解该方的功能、主治,对于提高“阳和汤”的临床疗效,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凡属血虚寒凝,而致经脉不通,气血不畅,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病症均是“阳和汤”的治疗范围。
李兰逊:“阳和汤”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上世纪30年代,柳少逸之父柳吉忱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从外地回栖霞故里养病。其间,他曾多次延医,吃的药均罔效。后请同邑晚清贡生儒医李兰逊诊治。李兰逊诊脉后以“阳和汤”加减治疗,用药仅20余剂,内服兼外熨,柳吉忱即病臻痊可。
诊治间,柳吉忱与先生谈经说史,评论世事,深得李兰逊赏识。于是,李兰逊劝柳吉忱从事医生行当,并告之:“昔范文正公作诸生时,辄以天下为己任,尝曰:‘异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盖以医与相,迹虽殊,而济人利物之心则一也。社会动乱,汝当从医,可济世活人也。”柳吉忱欣然应之,从而成为老先生晚年的关门弟子,并赐号“济生”,济世活人之谓也。
李兰逊精通经史,熟谙岐黄之学,兼通律吕及诸子百家。其于医学,深究博览,采精撷华,独探奥蕴,自成一家。其立法谨严,通达权变,有巧夺天工之妙,常出有制之师,应无穷之变。
在随师期间,柳吉忱见李兰逊用“阳和汤”治疗多种疾病,弗明不解而请师释谜:“某君腰疾,师诊为痛痹,不予乌头汤,而以阳和汤愈之,恭听师言。”
李兰逊师答曰:“明·万全云:‘肾主骨,骨弱而不坚,脚细者禀受不足,故肌肉瘦薄,骨节俱露,如鹤之膝。此亦由肾虚,名鹤膝节。’故景岳有云:‘此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痹,是为痛痹,此阴邪也……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气血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再伤阴分,反增其病矣’。故今用治痹,非出臆造也。”
柳吉忱:“阳和汤”加味治颈淋巴结结核
32岁的左先生感觉颈部不适,继而发现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数枚贯珠而列,来医院求诊。柳吉忱看此大若杏核,小若黄豆,皮色不变,无全身症状。经病理切片确诊为颈淋巴结结核。再看舌质暗红少苔,脉象弦细。证属血虚寒凝,痰气郁滞而致瘰疬。治宜益血解凝,化痰散结。柳吉忱用“阳和汤”加味治之,外敷阳和解凝膏。迭进30服,瘰疬消退,病臻痊愈。
柳吉忱认为,颈淋巴结结核祖国医学名“瘰疬”。本案因血虚寒凝痰滞络脉而致,故予以《外科全生集》“阳和汤”以调治之。酌加香附、夏枯草、牡蛎、浙贝、制鳖甲、炮甲,以化痰散结为治。《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加当归、黄芪、人参、木灵芝,寓当归补血汤、参芪汤、芪灵汤诸方之效,大补气血,以成养血通脉之功。并外敷阳和解凝膏。故内服合外治,而收效于预期。
阳和解凝膏,亦王洪绪所创。方由鲜牛蒡根叶梗、鲜白凤仙梗、生草乌、生川乌、川附片、肉桂、官桂、桂枝、白蔹、白芨、白芷、赤芍、当归、乳香、没药、地龙、僵蚕、大黄、防风、荆芥、续断、木香、香橼、陈皮、川芎、五灵脂、麝香、苏合香、黄丹制成硬膏。
在柳吉忱的验案中,多有一方服数十剂而一味不更而痊愈者,故柳少逸请父亲释谜。其父以清·余听鸿之论解之:“治病之法,先要立定主见,不可眩惑,自然药必中病,有一方服数十剂一味不更而病痊者,非老于医者不能也。”
“阳和汤”乃为一切阴疽而设之方。今用治瘰疬,盖因此案具毒痰凝结之证也。治之之法,柳吉忱说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姜炭不能解其寒凝;于是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也。此乃王洪绪首创“阳和丸”之意也。此即“俾阳和一转,则阴分凝结之毒,自能化解”之谓也。
瘰疬多因血虚,肌腠失濡,方致毒痰凝滞之候,单纯开腠,则很难收效,故王氏于“阳和丸”中加熟地一两,鹿角胶三钱,以大补肾精阴血;增白芥子二钱,一味功同二陈汤,以化皮里膜外之痰滞;甘草一钱调和诸药并解毒,于是形成若名方剂——“阳和汤”。
验诸临床,柳吉忱运用“阳和汤”化裁,治疗肺结核、腹膜淋巴结结核、颈淋巴结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脓疡、慢性副鼻窦炎、中耳炎、乳腺小叶增生症、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脱出、脊椎肥大增生症、妇科炎性包块、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慢性支气管炎、某些皮肤病、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凡具血虚、寒凝、痰滞之阴寒见证者,灵活加减,确有实效,从而验证了祖国医学“有是证,用是药”,“异病同治”法则应用的广泛性。
柳吉忱先生在做学术报告(图片来源于《医院院志》)
柳少逸:“阳和汤”化裁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柳少逸至今还记得父亲对自己的临床指导,然“贵临机之通变,勿执一之成模”,“临证一定要严谨辨证施治,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均须分清阴阳,辨识寒热,查明虚实,灵活化裁,权衡主次,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胶柱鼓瑟,按图索骥,势必贻误病机。”昔清·冯兆张尝云:“虽然方不可泥,亦不可遗,以古方为规矩,合今病之变通,既详古论之病情,复揣立方之奥旨,病同药异,病异药同,证端峰起,而线索井然,变化多危,而执持不乱,诚为良矣。”
因此,柳少逸注重了“阳和汤”“异病同治”及“同病异治”法则在临床中的研究。阴寒之证,多由平素阳虚,阴寒之邪乘虚侵袭,或阻于筋骨、或阻于肌腠、或阻于血脉,致血虚、寒凝、痰滞,而诸症生焉。凡具血虚、寒凝、痰滞之阴寒见证,用“阳和汤”化裁均收到满意效果。方中诸药配伍,共奏温阳散寒之功,而成养血通脉之勋。犹如“阳光普照,阴霾四散”,故有“阳和”之名。
39岁的王先生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而求医。柳少逸接诊后检查,患者左足大趾及次趾皮肤与趾甲全部变黑、干萎且趾端溃破,有淡黄色脓水流出,余趾及足麻木,趺阳脉隐而不见。患者称左脚疼痛难忍,夜间尤甚,呼号不已,步复维艰。查舌淡苔白,脉象弱。辨证为脾肾阳虚,阴毒凝带(脱疽),以“阳和汤”化裁治之。
患者服10剂后,疼痛止,肿胀消,夜宁,于萎组织脱落。柳少逸乃宗原方,加当归、黄芪,继服20剂,诸证悉除,随访三年未复发。
柳少逸分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祖国医学称谓“脱疽”,又名“十指零落”。分虚寒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缺血期),瘀滞型(相当于营养障碍期),热毒型(相当于坏疽期),气血两虚型(相当于恢复期)。此病多因脾肾阳虚,阳气不能通达四末,复感外邪,致塞凝血滞,脉络不通而致。久则脉络瘀阻,经脉闭塞。寒邪郁久,必有化热之势,热毒耗阴,则肢端溃破。故有“始为寒凝,久成热毒”之说。“阳和汤”具温阳补血,散寒导滞之功,故适用于虚寒、瘀滞、气血两虚三型。虚寒型以“阳和汤”加温阳通脉之附子、细辛;补虚养血之当归、鸡血藤、怀牛膝。瘀滞型宜“阳和汤”加活血化瘀之桃红;通脉导滞之地龙、乳香、没药。气血两虚型宜“阳和汤”合当归补血汤,及滋养肝肾之品。
柳少逸鉴父亲运用“阳和汤”治疗风湿、类风湿病,业师牟永昌公用以治疗多种皮肤病之验,循而扩充应用,以“阳和汤”证而广验于内、外、妇、儿及五官科多种疾病,并撰有“阳和汤临床应用心得”一文。
柳少逸先生在指导工作室弟子
李卓睿:“阳和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
“柳老师教导我,读书用方一定要看原著,要知道立方的目的是什么。阳和汤本是为鶴膝风立方,但不要拘泥。凡病机对的上,阳虚寒凝者都可应用。这也是中医的异病同治。”学生李卓睿谈起柳少逸的教诲说道。
那是年,潍坊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李某,因右膝关节疼痛多年,行走困难来求医。来诊时,四肢不温,右膝关节至脚踝部肿胀,皮色不红,浑身沉重。观其舌质白苔腻,脉沉滑。当是阳虚寒凝,痰湿阻滞经络,经络不通引发的痹证。正好柳少逸在此指导,李卓睿便请教老师。柳少逸以“阳和汤”加鸡血藤、骨碎补、鹿街草、细辛、车前子、薏米仁,水煎服。
病人取了5剂中药服用,药后回来复诊,说吃第三剂药时,膝关节至踝部肿胀全消,疼痛减轻,四肢不温亦大减轻,要求继续治疗。守方又服6剂,症状全消。至今十余年,随访未复发。
李卓睿不解,遂请柳少逸解释。柳少逸说,昔张介宾有云:“此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痹。”治之之法,宜温补和阳,散寒通滞。
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李卓睿苦读医学原著,经常研究老师立方遣药的缘由,理解了太极辨证思维的意义,慢慢学会了运用“阳和汤”化裁治愈不少疾病,被老师同学誉为“善用阳和汤者”。
30岁的孙女士因患过敏性鼻炎,打喷嚏流清涕,前额疼痛2年余,于年11月求李卓睿治疗。初诊时患者面色苍白,形体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李卓睿辨证为阳虚寒凝,痰湿上蒙清窍,以温阳散寒、祛湿通窍为治法。用“阳和汤”加减开了7剂汤药。患者服药后诸症除,按原方继服7剂加以巩固,随访3年未复发。
李卓睿记得老师的话,“临证一定要严谨辨证施治,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均须分清阴阳,辨识寒热,查明虚实,灵活化裁,权衡主次,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胶柱鼓瑟,按图索骥,势必贻误病机。”
他体会,阴寒之证多由平素阳虚,阴寒之邪乘虚侵袭,致血虚、寒凝、痰滞而成。阳虚寒凝如雾霾蔽日,运用大量熟地大补阴血,鹿角霜养血助阳,肉桂、炮姜温阳散寒,白芥子、麻黄助姜、桂散寒祛痰,辛夷为鼻渊之要药助白芷、细辛发散风寒通鼻窍。乌梅、五味子安和五脏,白术、防风益脾肺,白术补脾阴,益脾气,阴中求阳,防风理脾风,祛肌中之风。藿香芳香化浊,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达日出雾散之效,收效预期。
如今,李卓睿在当地看病也小有名气,他非常感谢柳少逸给自己带来的一切。曾说“柳老师对我的帮助是他人所不能及的。”
柳少逸老师(左)·张奇文先生(中)·李卓睿(右),摄于潍坊
本文原载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周颖著《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年12月第一版。
复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