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乌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按中医的套路来,降西医指标,效果杠杠 [复制链接]

1#

用现代药理方法研究中药成分,

是研究药物的手段之一,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

利用中药控制检验指标。

比如,药理实验研究发现,五味子有明显减轻和抑制肝组织损害作用,能使人体和动物的谷丙转氨酶活性降低,其所含的五味子乙素有明显护肝作用。

不可否认,中药西用是一种用药方法,但需明确的是,在西药药理下运用的草药不能称为中药,中药最起码的前提是,必须在中医基础理论下使用,否则未有不偾事者,如日本小柴胡汤事件,以及龙胆泻肝汤事件等。

笔者按中医理法运用龙胆泻肝汤,或龙胆泻肝丸成药,不下百例,未有一例出现肾功衰。

笔者曾治一黄疸,印象颇深,记得其中一项转氨酶指数高达多(是多,还是多,记不准确,但不论哪个数字都触目惊心),相关西医科室不知何故未收入住院。

患者是笔者老病人,因此来中医科就诊。望诊患者,全身上下无一不黄灿灿,一进诊室,顿觉蓬荜生辉,辨证为肝胆湿热,方用茵陈蒿汤加减,重用茵陈90~g,服药40天左右,从症状到生化检查,完全恢复正常。患者也曾问过,方中哪样药降转氨酶,笔者还真无言以对。

西药药理认为可以降转氨酶的五味子,味酸生湿,是本案首先要排除的药物;茵陈是否有降转氨酶的作用,笔者至今还未核查药理,重用茵陈,只是按中医辨证论治而已,如果辨证属阳虚寒湿而用到参附剂,是否也要问问人参、附子降转氨酶的功效?

所以,中药不是不可以降生化指标,只是得按中医的套路来。

还记得,曾治一发热患儿,体温40℃上下,4天不退,打针、输液无效,患儿母亲是检验科医生,几天来数次验血,各项指标高得吓人,具体怎样高,笔者也未见到。医院时,终于想起还可以试一下中医。证见患儿反复发热,微恶寒,出汗,曾有呕吐,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用蒿芩清胆汤合三仁汤,1剂。

当晚退热,第2天下午复诊,微汗出,发热未反复,舌苔变薄,验血各项指标趋于正常,从此病愈。患儿家长舒一口气,却指着十数味中药不解地问,那些高得吓人的生化指标是用哪一味中药降下来的?

我如实回答,我也不知道,中医就是治人,人好了,可能都会降。笔者的看法是,我们尊重并重视各种检验,但很多时候生化指标也只是一个结果而已。

本文来源《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更多精彩文章请从原书中查阅。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医门初窥2》,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限时折扣)

内容简介本书医案分验案与失验案,是作者临证情况的真实反映,从正反两方面示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医案的选取上,力求每则医案一个话题,每则医案一分收获,故多选具有启发性、话题性的案例,详细写出作者的辨治思路及思考过程。如感冒类中,阳虚感冒和阴虚感冒,就分别探讨了灵活看待因时制宜的原则,及体质与病证的离合关系;哮喘案就探讨了“方证辨证与脏腑辨证”;暴盲案谈到“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结合”;胃胀提出“胃病治表”“胃气上逆,治在升补”的非常规用法。失验案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诊治失手的案例与反思。对于医案的学习来说,失验案的教训或许更能予人警示,从反面的失败中提高正面的成功率。医话部分则紧扣临证实际,结合作者临证的真实情况,包括作者亲历体会,从方剂学的角度探讨了补中益气汤、桂枝茯苓丸、止嗽散、葛根芩连汤等方的运用心得,从病证的角度探讨了哮喘、牙痛、湿温等病证的辨治思路。“用药如用料”“先避其害”等文则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用药心得。此外,对六淫学说、半表半里等知识点,作者提出较独到的见解,以供商讨。本书上承《医门初窥1》,以医案形式把《医门初窥1》所讨论到的理念落在临证实处,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作者简介曹毅,男,年12月生,重庆合川人,中医硕士,副主任中医师,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供职于医院中医科。参编《脉诀汇辨校释》(编委,年),《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副主编,年),外此,乏善可陈。从学20年,惭愧的是引领我步入中医殿堂的并不是“发恻隐之心,救含灵之苦”的宏愿,那时还不懂,而是一份好奇。这份好奇很快变成惊奇,惊讶于中医世界的点点滴滴,时常让我想起梁遇春形容徐志摩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叶一叶揭开宇宙的神秘。”透过中医学这扇窗,能不能窥见人生的谜和宇宙的神秘,这答案恐怕将用一生揭晓。庆幸的是,这份惊奇至今还在,但愿还会一直保留。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作者曹毅。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新书资讯

医门初窥1+医门初窥2

●胃胀打嗝,治在升补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