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和解凝膏(《外科正宗》)
处方:鲜牛蒡子根叶梗克、鲜白凤仙梗克、川芎克;川附、桂枝、大黄、当归、川乌、官桂、肉桂、草乌、地龙、僵蚕、赤芍、白芷、白蔹、白芨、乳香、没药各60克;续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30克;苏合油克,麝香30克,菜油克。
用法:白凤仙入菜油锅内熬枯去渣,次日,除肉桂、乳香、没药、麝香、苏合油外,余药俱入油锅煎枯后,滤渣,油克加黄丹克(烘透),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撤下锅来,再将肉桂、乳香、没药、麝香(均研末),苏合油入膏搅和,半月后可用以敷贴患处。
功用:温经和阳,驱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治寒湿郁结而致的阴疽流注、瘰疬痰核及筋骨痠痛等一切阴证。
2、太乙膏(《外科正宗》)
处方:玄参、归身、白芷、肉桂、赤芍、大黄、生地、土木鳖各60克;阿魏9克,轻粉12克;柳槐枝各段,血余30克,黄丹0克、乳香15克、没药9克、麻油2克。
用法:除黄丹、轻粉外,将余药均入油锅煎至药枯,滤渣,再加入黄丹(一般油克加入黄丹克)、轻粉,充分搅匀成膏。用时隔火烊炖,摊于纸上,随疮口大小,敷贴患处。
功用:消肿清火,解毒生肌。适用于一切疮疡已溃或未溃者。
3、金黄散(《医宗金鉴》)
处方: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克;天花粉克,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0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葱汁或酒、醋、麻油、蜜、菊花露、银花露、丝瓜叶(捣汁)等调敷。或用凡士林80%,金黄散20%调匀,即成金黄膏。
功用: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治一切阳证。
4、玉露散(《药蔹启秘》)
处方:芙蓉叶不拘多少,去梗茎,研为极细末。
用法:可用麻油、菊花露、银花露或凡士林调敷患处。
功用:凉血,清热,退肿。治一切阳证。
5、冲和膏(《外科正宗》)
处方:紫荆皮(炒)克、独活90克、赤芍60克、白芷30克、石菖蒲45克
用法:共研细末,葱汁或陈醋等调敷。
功用:疏风,活血,定痛,消肿,祛冷,软坚。治疮疡介于阴阳之间的证候。
6、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
处方:草乌(炒)、干姜(煨)各90克,赤芍(炒)、白芷、南星(煨)各30克,肉桂15克
用法:共研为细末,热酒调敷,亦可掺于膏药内贴之。
功用:温经活血,散寒化痰。治一切阴证。
7、阴毒内消散(《药蔹启秘》)
处方:麝香3克、轻粉9克、丁香6克、牙皂6克;樟脑、冰片各6克;腰黄9克、良姜6克、肉桂3克、川乌9克、炒甲片9克、胡椒3克、制乳没各6克、阿魏(瓦上炒,去油)9克,共研极细末。
功用:温经散寒,消坚化痰。适用于一切阴证肿疡。
用法:掺膏药内,贴敷患处。
8、阳毒内消散(《药蔹启秘》)
处方:麝香、冰片各6克;白芨、南星、姜黄、炒甲片、樟脑、冰片各12克;轻粉、胆矾各9克;铜绿12克、青黛6克,共研极细末。
用法:掺膏药内,敷贴患处
功用:活血,止痛,消肿,化痰,解毒。适用于一切阳证肿疡。
9.桃花散(《医宗金鉴》)
处方:白石灰45克、大黄片45克,先将大黄煎汁,白石灰用大黄汁泼成末,再炒,以石灰变成红色为度,将石灰筛细备用。
用法:搽于患处,纱布扎紧。
功用:止血。治疮口出血。
10.冰硼散(《医宗金鉴》)
处方:元明粉(风化)15克、朱砂1.8克、硼砂15克(炒)、冰片1.2克,各研极细末,和匀用瓶装,封固不出气。
用法:用吹药器喷入。
功用:消肿止痛。治咽喉口舌肿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