袪风寒湿药
本节药物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辛行散袪风,苦燥湿,温通袪寒。有较好的袪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等。经配伍亦可用于风湿热痹。
川乌
Chuanwu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干燥母根。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生用或制后用。
相关名字
/p>
黄乌头、天雄、侧子、漏篮子、川乌头、川乌、制川乌、千秋。
产地
/p>
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湖南等地。
性味归经
/p>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
袪风湿,温经止痛。
性状鉴别
/p>
“乌鸦头”:指川乌或者草乌的根,形状像乌鸦的头。
“钉角”:指川乌表面的小瘤状侧根和子根痕。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川乌
药材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包片制川乌
为不规则圆形或长三角形的片。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气微,微有麻舌感。
主治病证:
1.风寒湿痹。
本品辛热升散苦燥,“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善于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有明显的止痛作用,为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之风湿痹痛。治寒湿侵袭,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者,常与麻黄、芍药、甘草等配伍,如乌头汤(《金匮要略》);若与草乌、地龙、乳香等同用,可治寒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日久不愈者,如活络丹(《和剂局方》)。
2.心腹冷痛,寒疝疼痛。
本品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之功显著,故又常用于阴寒内盛之心腹冷痛,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常配赤石脂、干姜、蜀椒等,如乌头赤石脂丸(《金匮要略》);治寒疝,绕脐腹痛,手足厥冷者,多与蜂蜜同煎,如大乌头煎(《金匮要略》)。
3.跌打损伤,麻醉止痛。
本品止痛作用可治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多与自然铜、地龙、乌药等同用,如回生续命丹(《跌损妙方》)。古方又常以本品作为麻醉止痛药,多以生品与生草乌并用,配伍羊踯躅、姜黄等内服,如整骨麻药方(《医宗金鉴》);配生南星、蟾酥等外用,如外敷麻药方(《医宗金鉴》)。
用法用量:
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内服一般应炮制用,生品内服宜慎;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2.《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
3.《本草正义》:“乌头主治,温经散寒,虽与附子大略相近,而温中之力较为不如。且专为祛除外风外寒之响导者。”
附药
/p>
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的干燥根。主产于东北、华北。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川乌同,而毒性更强。
川乌与草乌的区别
乌头是川乌和草乌的统称,而川乌和草乌是同一种系下的两种不同的植物。
川乌的茎是直立的,一般高约一米左右,开紫色花。根是团块状,侧根就是附子,炮制后就是常用的附片。因为是附生于川乌的主根上,故名附子。
草乌的茎是蔓生攀援状藤本,一般长约三米左右,还是开紫色花。
草乌的根是长块状,没有附子
药用区别:
两者都有大毒,也都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不过川乌的毒性小一点,草乌的毒性大一点。
现在的川草乌大部分是家种的,野生的很少,野生的有,但也少,野生的毒性比家种的大得多,一般不作内服。
附子:
注:内容来自教材和网络,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下期中药预告
下期预告,你能猜出来是什么吗?
请在文章下留言~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袪风,通络,止痉。
相关阅读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威灵仙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千金子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独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