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白癜风 http://www.yqyywdj.com/m/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
中药剂型的分类主要有以下方法:1.按剂型的物理状态分类⑴固体剂型:如丸剂、片剂、颗粒剂、散剂、胶囊剂、栓剂、膜剂、锭剂等。⑵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凝胶剂、糊剂等。⑶液体剂型:如汤剂、合剂、糖浆剂、酒剂、露剂、搽剂、注射剂、洗剂、涂膜剂等。⑷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等。2.按药物的分散状态分类⑴真溶液型药剂:如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等。⑵胶体溶液型药剂:如胶浆剂、涂膜剂等。⑶乳浊液药剂:如口服乳剂、静脉注射用乳剂、部分搽剂等。⑷混悬液型药剂:如混悬剂、洗剂等。3.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⑴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①经口服给药,如汤剂、合剂、糖浆剂、颗粒剂、丸剂、片剂等;②经直肠给药,如灌肠剂、栓剂等。⑵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①经注射给药,如静脉、肌内、皮下、皮内及穴位等部位的注射剂;②经呼吸道给药,如气雾剂、吸入剂等;③经皮肤给药,如洗剂、搽剂、涂膜剂、糊剂、软/硬膏剂、贴剂、贴膏剂等;④经粘膜给药,如滴眼剂、滴鼻剂、口腔膜剂、舌下片剂、含漱剂等。4.按制法分类按主要工序制法相同的特点,将剂型分为浸出药剂(如汤剂、合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等)和灭菌制剂(如注射剂、滴眼剂等)等。
剂型与疗效的关系及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1.剂型与疗效⑴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如硫酸镁口服制剂为泻下制剂,而静脉注射则为镇静、解痉制剂。⑵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速率,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的药物起效快慢顺序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⑶剂型可改变药物的安全性,中药制剂的使用安全风险的高低顺序通常为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口服给药外用给药。⑷还可利用制备成缓控释剂型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实现长效给药目的;或利用靶向给药技术实现药物的靶向治疗目的。2.剂型选择的原则药物剂型的选择,在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以及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应依据下述原则综合考虑:①根据疾病防治需要选择剂型;②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③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特性选择剂型;④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即服用、生产、携带、运输、贮藏)的要求选择剂型。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1.吸收吸收系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口服药物的吸收部位主要是胃肠道;非口服给药的药物的吸收部位包括肌肉组织、口腔、皮肤、直肠、肺、鼻腔和眼部等。影响药物口服给药吸收的主要因素如下:⑴生理因素:①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胃液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小肠部位肠液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②胃排空速率:胃排空速率慢,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在胃中的吸收;胃排空速率快,有利于多数药物吸收。③其他:消化道吸收部位血液或淋巴循环的途径及其流量大小、胃肠本身的运动以及食物等。⑵药物因素: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通常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②药物的pKa: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未解离型药物量增加,吸收也增加,反之则减少。③药物的溶出速度。⑶剂型因素:①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固体制剂的崩解是药物溶出和吸收的前提。但药物的溶出速度也将影响药物的吸收。②剂型: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显效快慢的顺序为: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口服制剂药物吸收速度快慢的顺序是: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③制剂处方及其制备工艺。2.分布药物的分布系指药物吸收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⑵血液循环和血管透过性。药物分布主要取决于组织器官血流量,其次是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流量大、血管通透性好的组织器官,则药物分布速度快。⑶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的选择性分布主要取决于生物膜的转运特性,其次是药物与不同组织的亲和力的不同。⑷血脑屏障与血胎屏障:①脑和脊髓毛细管的内皮细胞连接致密,且被一层富有脑磷脂的神经细胞包被,形成脂质屏障,对于被动扩散的外来物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这种脑组织对于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通常水溶性药物很难透入脑脊髓,而脂溶性药物却能迅速向脑脊髓转运。病理状态,如脑脊髓炎症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②在母体循环与胎儿体循环之间存在着血–胎屏障。多数药物靠被动转运通过胎盘。随着胎儿的长大,药物的通透性增加;孕妇严重感染、中毒或其他疾病时,胎盘屏障作用降低。3.代谢药物的代谢系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在肝脏,但也发生在血浆、胃肠道、肠黏膜、肺、皮肤、肾、脑和其他部位。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①给药途径,通常与首过效应有关。②给药剂量与体内酶的作用。③生理因素影响。4.排泄排泄系指体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泄,其次是胆汁排泄。其他也可由乳汁、唾液、汗腺等途径排泄。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影响肾排泄的主要因素包括: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竞争性结合;药物的脂溶性、pKa、尿液的pH和尿量等。
药物动力学的常用术语
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1.隔室模型从速度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隔室模型”来模拟机体,将整个机体视为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特性,将机体划分为若干隔室(或称房室)。包括:①单室模型:药物进入机体后,能够迅速、均匀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在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达到动态平衡。②双室模型:药物进入机体后,能够很快分布进入机体的某些部位,但对另外一些部位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分布。2.生物半衰期(t1/2)生物半衰期是指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单位为时间。该值与药物的清除速度常数有关,是衡量药物消除速度快慢的重要参数之一。3.表观分布容积(V)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按血药浓度在体内均匀分布时所需体液的总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表示,单位为“L”或“L/kg”。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密切相关,其大小反映了药物的分布特性。通常,水溶性或极性大的药物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血药浓度较高,表观分布容积较小;亲脂性药物在血液中浓度较低,表观分布容积通常较大,往往超过体液总体积。4.体内总清除率(TBCL)体内总清除率或清除率(cl)是指单位时间内从机体或器官清除掉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单位用“体积·时间-1”表示。5.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与速度,包括生物利用程度和生物利用速度两方面的内容。⑴生物利用程度(EBA):即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多少。可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比值称为相对生物利用度。当参比制剂是静脉注射剂时,则得到的比值为绝对生物利用度。⑵生物利用速度(RBA):即药物进入体循环的快慢。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常用血药浓度达到峰浓度的时间比较制剂中药物吸收的快慢。6.生物等效性生物等效性是指含有相同活性物质的两种药品,药剂学等效或药剂学可替代,并且它们在相同摩尔剂量下给药后,生物利用度(速度和程度)落在预定的可接受限度内,即两种制剂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⑴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具有一致性,如解表药的发散表邪之功效与其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作用相联系,是其解除表证(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理学依据;祛风湿药的抗炎、镇痛作用与其祛风、散寒、除湿功效相关,是治疗痹证(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理学依据;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抗血栓的药理作用,此作用是其活血化瘀之功效的体现,是治疗血瘀证(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依据)。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之间也存在差异性。如黄连的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抗病原体、抗毒素、解热、抗炎、抗肿瘤作用与功效密切相关外,其他药理作用如抗心律失常、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等是现代对黄连作用的新认识。⑵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样性:中药的多成分性决定了其作用的多样性。例如人参含有皂苷、多糖、挥发油、氨基酸、多肽、有机酸等,功效为大补元气、益气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等;现代研究表明其药理作用广泛,有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强心、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延缓衰老等作用。⑶中药理作用的双向性:有些中药可随机体状态而产生两种相反的药理作用,即中药作用的双向性。如人参具有兴奋和抑制中枢作用,其所含的皂苷就有Ra1、Rb1、Rc、Rd、Rg1、Re、Rf、Rh、Ro等20多种,其中Rg类有中枢兴奋作用,而Rb类则有中枢抑制作用;人参还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对糖尿病动物的高血糖有降低作用,而对注射胰岛素诱发的血糖降低则有回升作用,主要成分与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人参多肽有关。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也表现为双向性。枳实、厚朴对痉挛状态的胃肠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而对松弛状态的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⑷中药量效关系的复杂性:在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时,常常会出现量–效关系的不一致性,有时也会出现实验结果难以重复的情况。如栀子苷中剂量能延长热刺激小鼠痛觉反应时间,而高、低剂量却无效。人参水提物低剂量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中、高剂量组不明显。上述中药药理作用特点的形成,其主要原因与中药成分复杂、进入人体后各种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作用的多靶点现象以及系统或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等密切相关。
我国的药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32条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目前我国中药药品标准主要包括国家药品标准、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发的中药材标准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为地方药品标准。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的,不得出厂、销售。1.中国药典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它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是全国药品生产、供应、使用和检验等单位都必须遵照执行的法定依据。2.部/局颁药品标准部颁药品标准是原卫生部或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国家药典委员会对不同企业的药品注册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后的药品标准。3.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材标准⑴收载的药材多为国家药品标准未收载的品种而为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地区性习惯用药;⑵只对本地区有法定约束力,而对其他省区无法定约束力,但可作为参照执行的标准;⑶其所载品种和内容若与《中国药典》或部颁药品标准有重复或矛盾时,首先应按《中国药典》执行,其次按部颁药品标准执行。4.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炮制规范中药饮片应当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中药炮制规范应当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5.药品注册标准药品注册标准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审批药品时,批准的发给申请人特定药品的质量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应当符合《中国药典》通用技术要求,不得低于《中国药典》的规定。6.进口药材标准进口的药材应当符合国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现行版未收载的品种,应当执行进口药材标准;中国药典现行版、进口药材标准均未收载的品种,应当执行其他的国家药品标准。少数民族地区进口当地习用的少数民族药药材,尚无国家药品标准的,应当符合相应的省、自治区药材标准。7.企业标准企业药品标准中的检验项目同于该药品的注册标准,但指标限度的要求须等于或高于注册标准。
《中国药典》凡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中国药典》的“凡例”是为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对《药典》正文、附录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凡例”中的有关规定同样具有法定的约束力。1.名称及编排药材和饮片名称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名及拉丁名(其中药材和饮片拉丁名排序为属名或属名+种加词在先,药用部位在后;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名称不设拉丁名)。2.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标准品系指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它们均应附有使用说明书,标明批号、用途、使用期限、贮存条件和装量等。对照品应按其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方法处理后按标示含量使用。对照品与标准品的建立或变更批号,应与国际对照品、国际标准品或原批号对照品、标准品进行对比,并经过协作标定和一定的工作程序进行技术审定。3.精确度精确度指取样量的准确度和试验精密度⑴试验中供试品与试药等“称重”或“量取”的量,均以阿拉伯数码表示,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数位来确定。如称取“0.1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0.06~0.14g;称取“2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5~2.5g;称取“2.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5~2.05g;称取“2.0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2.g。⑵“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量取”系指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⑶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称重的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干燥至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干燥l小时后进行;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称重应在继续炽灼30分钟后进行。⑷试验中规定“按干燥品(或无水物,或无溶剂)计算”时,除另有规定外,应取未经干燥(或未去水,或未去溶剂)的供试品进行试验,并将计算中的取用量按[检查]项下测得的干燥失重(或水分,或溶剂)扣除。⑸试验中的“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的结果;含量测定中的“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系指按供试品所耗滴定液的量(ml)与空白试验中所耗滴定液的量(ml)之差进行计算。⑹试验时的温度,未注明者,系指在室温下进行;温度高低对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者,除另有规定外,应以25℃±2℃为准。
《中国药典》正文中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中国药典》由凡例、正文、通则构成。各品种项下收载的内容统称为标准正文。正文中中每味药材一般的记载格式和规定项目有:⑴名称:中文名、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名。⑵基源:原植(动)物科名、植(动)物科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矿物药包括矿物的类、族、矿石名、主要成分)、采收季节、产地加工。⑶性状:形状、大小、表面颜色、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⑷鉴别:①经验鉴别。②显微鉴别(组织、粉末、显微化学反应)、理化鉴别(一般理化鉴别、薄层色谱)。⑸检查:①要求: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与纯度四个方面;②基本内容:杂质、水分、灰分、毒性成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二氧化硫残留、农药残留、黄曲霉素等。⑹浸出物测定: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醚溶性浸出物等含量指标。⑺含量测定:包括有效成分、毒性成分及指标性成分均应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及含量限度(幅度)。含量测定的方法要求精密、准确、简便、快速。⑻炮制: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炮制品。⑼性味与归经:四气、五味、有无毒性、归经。⑽功能与主治: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概括功效与临床应用。⑾用法与用量:用法一般指水煎内服,用量指成人一日常用剂量。⑿注意:主要禁忌和副作用。⒀贮藏:对药品贮藏和保管的基本要求。
基源坚定
基原鉴定,又称来源鉴定,是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中药的品种准确无误。来源鉴定的内容包括:植(动)物药的原植(动)物科名、植(动)物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矿物药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以原植物鉴定为例,其步骤是:①观察植物形态;②核对文献;③核对标本。除经典的分类学方法外,许多新的分类学如化学分类学、细胞分类学、数量分类学、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等现代分类方法和技术均可用于中药的来源鉴定。
性状鉴定
性状鉴定就是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这些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传统鉴别经验,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性状鉴定的内容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火试等。1.药材的性状鉴定⑴形状:药材的形状与药用部位有关,每种药材的形状一般比较固定,如党参根头部分称为“狮子头”,款冬花形如“火炬头”,海马外形为“马头蛇尾瓦楞身”等。⑵大小:指药材的长短、粗细(直径)和厚度。其计量单位多用m、cm或mm表示。⑶色泽:一般在自然光线下观察药材的颜色。药材的颜色与其成分有关,每种药材常有自己特定的颜色,如丹参色红、黄连色黄、紫草色紫、熟地黄色黑等。颜色是否符合要求,是衡量药材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色泽时,以后一种色调为主色,例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色,而棕黄色,则以黄色为主色。⑷表面特征:指药材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鳞片、毛茸或其他附属物等。如白芥子表面光滑,紫苏子表面有网状纹理,海桐皮表面有钉刺,合欢皮的皮孔棕红色、椭圆形,辛夷(望春花)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的长茸毛等。⑸质地:指药材的轻重、软硬、坚韧、疏松(或松泡)、致密、黏性、粉性、油润、角质、绵性、柴性等特征。经蒸、煮加工的药材,常质地坚实,半透明,呈角质样;富含淀粉者,晒干后质地常显粉性。⑹断面特征:包括自然折断面和横切面。折断面特征指药材折断时的现象,如是否容易折断,有无声响,有无粉尘散落及折断时断面上的特征;断面是否平坦,或显纤维性、颗粒性、裂片状,有无胶丝,是否可以层层剥离,有无放射状纹理等。横切面的经验鉴别术语很多,如“菊花心”,是指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不甚直的射线排列成细密的放射状纹理,且在皮部沿射线常有裂隙,形如开放的菊花,如黄芪、甘草等;“车轮纹”是指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而直的射线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形如木质车辐,如防己等;还有茅苍术(朱砂点)、大黄(星点)、何首乌(云锦状花纹)、商陆(罗盘纹)等。⑺气:有些药材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如阿魏具强烈的蒜样臭气,檀香、麝香有特异芳香气,白鲜皮有羊膻气等,这是由于这些药材含有挥发性物质的缘故。检查时,可直接嗅闻,或在折断、破碎或搓揉时进行,有时可用热水湿润后检查。⑻味:药材的味感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每种药材的味感是比较固定的,如乌梅、木瓜均以味酸为好;黄连、黄柏以味越苦越好;甘草、党参以味甜为好等。检查时,可取少量药材在口里咀嚼约1分钟,使舌面的各部位都接触到药液,或用开水浸泡后尝浸出液。有毒的药材如川乌、草乌、半夏、白附子等需尝味时,取样要少,尝后应立即吐出漱口,以免中毒。⑼水试:有些药材放入水中会产生的各种特殊的变化,如沉浮、溶解情况、颜色、透明度、有无黏性、膨胀度、旋转与否及有无荧光等。——如红花加水浸泡后,水液染成金黄色,药材不变色;秦皮水浸,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苏木投热水中,水显鲜艳的桃红色;小通草遇水表面显黏性;熊胆粉末投入清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黄色线状下沉而短时间内不扩散;哈蟆油用温水浸泡,膨胀系数不低于55等。⑽火试:有的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香气或臭气,会有颜色、烟雾、闪光或响声等现象出现,可据此鉴别其真伪甚至优劣。如麝香少许用火烧时有轻微的爆鸣声,起油点似珠,浓香四溢,灰烬白色;海金沙易点燃并产生爆鸣声及闪光,而松花粉及蒲黄无此现象,可资鉴别。2.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定饮片系指药材经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又称“咀片”。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定内容与药材性状鉴定内容一致,但中药饮片与完整药材相比,改变了形状、大小、颜色甚至气味。是以在性状鉴定时特别要注意形状、大小、外表面、切面、质地、断面和气味的特征。⑴形状:根及根茎、木本茎类饮片大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如甘草、大血藤);草本茎多为段状,呈圆柱形(如金钱草)、方柱形(如薄荷)、中空而节明显(如淡竹叶);皮类饮片常为弯曲或卷曲的条片状(如肉桂、厚朴);叶类饮片一般为丝条状(如枇杷叶),或保持原形(如番泻叶),或皱缩(如艾叶),或碎片状(如桑叶);果实、种子类饮片一般为类圆球形(如五味子)、扁圆形(如酸枣仁)、心形(如苦杏仁)等,大者常切成月牙形或类圆形片状(如木瓜、槟榔等)。⑵大小:《中国药典》规定,饮片的规格有片、段、块、丝等。其厚薄大小通常为——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短段5~10mm,长段10~15mm;块为8~12mm的方块;皮类药材丝宽2~3mm,叶类药材丝宽5~10mm。⑶表面:切片的饮片可分为外表面和切面。有的外表面较为光滑(如百部、金钱草、陈皮);有的外表面显得较为粗糙,有时呈鳞片状剥落(如苦参、甘草);根茎类饮片的外表面多有环状横纹、须根及鳞叶残痕(如黄连、石菖蒲、香附)。双子叶植物根、根茎、茎有环状形成层和放射状环列的维管束,饮片切面显环纹和放射状纹理(如丹参、羌活);放射状纹理的密、疏形成了“菊花心”(如黄芪、甘草),或“车轮纹”(如防己、大血藤)。黄芪、板蓝根、桔梗等饮片的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习称“金井玉栏”。单子叶植物根、根茎有环状内皮层,不具放射状纹理,中柱小或维管束散列,饮片切面中心显小木心(如麦冬)或散在的筋脉点(如莪术)。双子叶植物根茎、单子叶植物根切面中央具髓(如黄连、天冬),而双子叶植物根、单子叶植物根茎切面中央一般无髓(如桔梗、知母)。有的饮片具异常结构,如牛膝、川牛膝的饮片切面显同心环状排列的筋脉点;商陆的饮片切面由多层同心环构成“罗盘纹”;何首乌的饮片皮部显“云锦状花纹”;大黄根茎饮片切面髓部显“星点”等。蕨类植物根茎、叶柄基部的中柱有不同形状,如叶柄基部分体中柱环列(如狗脊、绵马贯众等),叶柄基部中柱“U”字形(如紫萁贯众)等。木质藤本植物导管较粗大,饮片切面上显“针眼”,如川木通、鸡血藤的饮片。树皮中韧皮部纤维束或石细胞群与薄壁组织相间排列,则皮类中药饮片显层状结构,如黄柏、秦皮的饮片。分泌组织在切面上也是重要的识别特征,如人参、三七、西洋参具树脂道,饮片皮部具橙黄色小点;苍术具大型油室,饮片显“朱砂点”;鸡血藤具分泌细胞,饮片皮部有树脂样红棕色分泌物等。⑷色泽:药材所含成分不同,可使饮片外表面、切面有不同的颜色,如丹参饮片外表面红色、番泻叶饮片表面黄绿色、天花粉饮片切面白色、黄柏饮片切面鲜黄色、玄参饮片切面黑色,麻黄饮片切面有朱砂心、槟榔饮片切面具大理石样花纹等。⑸质地:常有硬、脆、韧、实、轻、重、松、粉、黏、角质等区分。以薄壁组织为主,结构较疏松的饮片一般较脆或较松泡,如丹参、甘松、南沙参、生晒参的饮片;淀粉多的饮片呈粉性,如山药、半夏的饮片;含纤维多的饮片则韧性强,如桑白皮、葛根的饮片;含糖、黏液多的饮片一般黏性大,如黄精、地黄的饮片;富含淀粉、多糖成分的饮片经蒸煮糊化、干燥后呈角质状,如红参、延胡索、天麻的饮片等。⑹折断面:常有平坦、纤维性、颗粒性、分层、刺状、粉尘飞扬、海绵状、胶丝等。以薄壁组织、淀粉为主的饮片折断面一般较平坦,如牡丹皮饮片;含纤维多的饮片具纤维性,如厚朴饮片;含石细胞多的饮片呈颗粒性,如木瓜饮片;纤维束或石细胞群与薄壁组织相间排列,即有硬韧部与软韧部之分,饮片常现层状裂隙,可层层剥离,如苦楝皮、黄柏的饮片;木类中药主要由木纤维组成,质硬,饮片折断面常呈刺状,如沉香、苏木的饮片;含淀粉多的饮片折断时粉尘飞扬,如山药、川贝母的饮片;含硬橡胶的饮片折断时有白色胶丝,如杜仲饮片。⑺气:木兰科、伞形科、唇形科、姜科等的中药饮片常因含挥发油而有明显的特殊香气;五加科植物组织中具树脂道而各有不同的香气;花类中药常具蜜腺且含挥发油,香气宜人;木类饮片大多有树脂及挥发油而有特殊香气。有的饮片中含有的成分具香气,如牡丹皮、徐长卿的饮片所含的牡丹酚有特殊香气,香加皮饮片中的甲氧基水杨醛等成分具奶油话梅样香气。炮制方法不同亦可影响饮片的气味,如酒制的饮片有酒气;炒炭的饮片有焦香气等。⑻味:常有酸、甜、苦、辣、咸、涩、淡等,与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及炮制方法有关。如木瓜、乌梅含有机酸而味极酸;枸杞子含糖、甘草含甘草甜素而味甜;穿心莲含穿心莲内酯而味极苦;干姜含姜辣素而味辣;海藻饮片含钾盐而味咸;地榆、五倍子、槟榔的饮片含鞣质而味涩;五味子果肉味酸,种子破碎后味辛而微苦。盐制的饮片,常有咸味;蜜制的饮片常有甜味;醋制的饮片常有醋酸味等。
▓▓▓▓▓▓▓▓▓▓▓????努力加载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