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乌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汩水情怀往事如烟彭以昭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院长 http://m.39.net/news/a_6169084.html
彭以昭大黄狗一阵狂吠,惊醒了好梦,暑期夏夜黎明前的皓月已洒床前,“钊钊、志志快起来割禾去”,外面传来了办队干部老钟的声声催促,还是娃娃的我哥俩好睡是很正常的,虽然醒了,但装睡、或真的未醒都在情在理,但不久妈妈的催促只好懵懵懂懂地带着假期田间作业的好玩和老钟走向黎明前的收割田野…四十年多年前,父亲行医回家,向全家郑重地宣希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举家将离开这穷山恶水的黄柏下的小洞山沟,迁到地形平坦的塅里去。对面穷山恶水、田土希少、出入艰难、山高路陡的洞里人的来说是一个多么定人向往的大喜事,宛如当今乡下人能进北京上海定居。我是家中最小的,才十一岁,对此十分困惑,于是不解地问父亲:爸,我们不是树都批了四十多棵,说要在江吉山建新屋的呢?“伢崽呀,你不懂,住在这里活不得命啊”!于是大家急于知道他是怎样达到这一目的的,老爸开始得意地向我们说起他游说与攻关的细节,最后宣布搬家的具体时间,大家都佩服父亲的活动能力和果断之举。虽然我当时不懂事,心中还是有说不出的高兴,最少上学再不会让我来回爬山、老是迟到了,最少不让我经常一个人守守在这开门见山的陡岭自言自语和自己说话,但说到搬家还是有说不出的依依之情……因是羊肠小道,要把全家的破破烂都搬走的确是一难事,搬家之日,塅里人十分热情,全力出动,几十号人一下子就把家搬空了,作为十来岁的我不想空手跟在别人后面,于是父亲要我把一个关鸡大罩笼搬下去,父亲在大罩笼中横放一根木棍,要我扛在肩上,很轻就到目的地,到现在还有人笑来了只这么大的小公鸡…虽然我在塅里就读,但从未去过这新屋队,踏进大门便有刘姥姥踏进荣国府的感觉,这曾是发财人家,牌面是青砖结构、拔起垛子的古建筑,内面是四横厅一正厅四十八只天心、过亭结构、雕花门窗、青砖铺地的一家一家住户,一百来号人、三十多户全住在这里,我们被临时安排在一个叫徐姨的家里居住,无房等于无家,父亲交待我们要少说、要听话、要谦和、要知高低三等、不与结筋、学会嘴甜。新来乍到,住在别家里借风棚躲雨,学会察颜观色、学会点头恭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融入集体的大家庭。时逢春插农忙,春差日子夏差时为了让所有的早稻能在立夏之前全部栽完,清晨,太阳还未露面,全队的男女老少就在田间忙着。十几个壮汉手扶犁耙、扬鞭吆喝、吓嘘牛儿正在步履艰行,秧田里传来哗哗的洗泥声,十几号中青男女正在欢笑而又轻松的氛围中埋头扯秧,不时传来男女们打情骂俏的笑语。孩子们正放春插假,割草的、放牛的、下化肥的、扯秧的、栽禾的都忙得不亦乐乎,作为新来的我,说实在的除割草、放牛什么也没干过,因为洞里田少,用不着我们这些娃娃多事,高山陡岭也做不了什么;现在而牛又是别人养的,轮不到我去割草。作为新来的成员表现劳动积极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于是爸妈要我去学会扯秧栽禾。大山中的孩子有幸来到耕地水田多的塅里生活自然比大山里曾添了许多的乐趣。一下子便结识了好多伙伴,什么都感到新鲜,能融入集体大家庭劳动劳动,感觉好象了一下子长大了,于是便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扯秧栽禾,在塅里栽禾与洞里的梯田小块不同,梯田是随手栽,行距和间距没有规定,而在塅里却就不同了,行距间距因品种不同有行六间三、行六间四或间五不等,,就是用一个一排十二个行距六寸的轮子和一排十二个间距三寸或四寸或五寸的轮子的工具,在平整的水田间打好十字,把禾栽在十字上,叫栽轮子禾。可向前栽也可向后栽,向前栽慢且容易损坏已栽好的禾,向后栽快且齐,更不会损坏已栽好的禾。这可热闹,全队中青的栽禾高手,聚在一个丘块,你追我赶,一不小心就落伍于人,两边的人都栽满了,而落后于人的空白块叫做被别人赶进了洞——叫赶洞。插秧高手们常以这样的方式在田间又快又好地露上一手,一是好玩二是显显本事。对刚学的我来重点是向人学扯秧、分秧、从左至右、从右至左栽穿山插,力争做到正齐稳就不错了,但这并不是什么难事,一周以后要不疼、手不拙的我也成了别人赶不到洞的佼佼都者了,过往之人看到田里热火朝天的场面免不了啧啧称赞两句,管理田间生产的大人们却很谦虚而诙谐地回应道:“唉!我们这是卵细毛多、瘦狗筋多……除了栽禾,便是与大人照泥鳅黄膳,起初我们什么也不会,塅里的大歌们就热心地教我们做作工具,第一步是买好纳鞋底的大针、整齐地扎入一块小小的牛皮上,用小铜丝穿成排进行初步固定,找一块厚厚的竹蔑在一头挖成能嵌这一固件的衔口,然后用细绳捆紧就成了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扎泥鳅工具,第二步是做发光的照具,把一截粗纱用薄铁皮包好放入一个盛有煤油的玻璃瓶里,在瓶口的周围糊上湿田泥,一只简单的照具就做成,晚饭之后便和大哥与大人们到水田里照泥鳅,运气好一个晚上可扎到二、三斤泥鳅和鳝鱼,一到晚上便火光满塅,响声一片……十天的春插假期之后读书又成了我的主业,然放学后的做饭挑水寻猪菜捉泥鳅、周末上山斫柴也成了我的必修课,农历五月的之初正是耒禾时节,这是男人们田间作业对唱山歌的好时光,正在田间出工耒禾的大人们便放开喉咙唱起了我们娃娃听不懂的山歌,首先发起者开始引吭高歌: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脚软懒踏绫罗板,手软懒理应龙梭;绫罗不织听山歌。唱完一首之后无人搭理,于是发起者继续自娱自乐,娘话女来花狗婆,绫罗不织听山歌;他是人家懒惰子,不耕田来不作禾;尽唱山歌连老婆。二首之后在相邻丘块耒禾的男人开始接声:女话娘来老奴才,人人都从后生来;莫忘当先十八岁,门前大路走成坑;丢一破伞冇人撑。于是同在耒禾的田间男人们的喉咙都开始痒了起来,此起彼伏的山歌对唱就此揭开了提神、开心、调味的热闹序幕。管他有人冇人撑,只怪后生冇眼睛;拿着毛桃打个比,嫩的酸来老的甜;老的赛过嫩姣莲。…………不知不觉半天就这样过,我的猪菜也扯了满满一蓝…六零后的农村孩子一出生,母亲就用这样的催眠曲唱着:“摇摇摇,摇奶毛,摇着奶毛捡柴烧。一日捡一担,十天捡一嶕(堆),又有卖,又有烧,又有金子银子进荷包”!说起上山砍柴,的确是一桩十分辛苦差事,但也有许多有益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便告别了这一曾经怨天恨地的樵夫生活已快二十多年,现想起来仍有许多的回味和留恋,更有不知天高地厚的童趣。稚小的童年或许是生活所迫、或许是对大山的爱、或许是不知外面还有比砍柴更有意义的事、或许是初生童年不知苦,总之,没有就读高中后感觉那么可恶。在父母的鼓励和童伴的相邀下,一天砍两担毛柴,也就是这么一回事。一到星期天和寒暑假,上山砍柴也成了童年的专职之一。长期的爬山、砍柴、挖蔸、捡茶子,锻造了我水里经得三天浸,岸上经得三天晒、上山如角麂、下水似锂鱼、小小年几能挑七至八十斤的“铁桶子”(好身体)。当时的农村,可能全社会都靠柴草做饭、取暖。近处山上的柴基本砍光了,要去砍柴,只好到更远、更偏、更高的大山中,有时为了解燃眉之急,就到人迹罕到的大山中去捡干柴。一天捡一担、饿着肚子回家也是常有之事。打柴次数多了就自然知道家乡的哪座山、哪个坳、哪只咀、哪条路,哪里应该有柴。童稚中,撰了这样一首童谣:“扛着两头尖,唱着哆哆天,毛柴要到九坳背,乍柴就去梧桐颠。棍子前往青嘴坑,捡柴要到沙帽尖。春砍东夏砍西,秋冬两季小洞边”。最有趣的是偷偷去砍别的队里集体的封山柴。柴又好,一顿饭的工夫柴就砍好了,等看山员发现时为时已晚,我们已上路了,等把柴担走藏好后,又反回去气他,从看山员的无奈、懊恼的神情中获得成功的快感。看山员看到是一伙不懂事的孩子也就不了了之,最多是事后到父亲那里告状。父亲并不为此责怪我。十四岁那年夏天暑假,和邻居的李家兄弟贺飞、庆飞去大山中的黄背山的沙帽尖捡柴,突然有一股难闻的骚味,我顿时警方觉起来,正准备抽身离开,突然发现前面五六米处盘着一条网格状花纹的大蛇,以前只是听爸妈说过这就是山里最毒的棋盘蛇(后来才知道正名是五步蛇),听说这种蛇,吃就吃一次,盘就盘一七(七天),最后走时有物就咬物,有人就咬人。顿时被吓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迅步轻身离开告知李氏兄弟,他们笑我胆小如鼠。当时棋盘蛇的收购价很高,一条可卖二十多元,如能抓获,胜似我们砍二个月柴。兄弟二人开始商议捉蛇的计划:“哥说找到蛇、看清之后,我叫一二三,我就叉七寸,你就叉中间,不得有误。”然后央我带去捉蛇。我担心地骂道:“你们要钱吃药,这是要命的”!兄弟二人并不听我的劝告,说道:你不告诉我,我们去寻,于是二人砍了二个长度适合的硬树木叉,取下捆柴的绳子,沿着我说的放向寻去。当时我不知如何是好,不管怎样他们既是我的邻居,又是同伴、更是同学,要是被其咬一口,在大山里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跟上去几乎是哀求他们莫去冒这个险,但他们还是去了,我真后悔不该告诉他们。后来兄弟二人果真把蛇捉了回来,悄悄地送到收购站卖了三十五元钱(相当于现在的六百元左右)。回家后我没把事告知任何人,过了一月他们的父亲追问兄弟两哪来这么多的钱,终于知道了这事,叫他们跪了整整半天。事后他们道出了捉蛇的苦衷,原来我们家都很穷,但他家比我更穷,他爸在偏远山区的一家林场做零工,带回一个比他小二十岁来岁女人后生了他兄弟姊妹三人,住在庙里度日,我家稍好一点,父母常叫我拿点米之类的物资周济周济。由于没钱上学,父亲打算下半年不让他们兄二人上学了,为了读书,兄弟二人才决定去冒这个险。向我说清原委后,三人抱头痛哭了一场。在森林里除了打柴外,还学会了采药。爸是地方有名的老中医,认识很多的中草药,并知道如何炮制。妈在他的指引下也成了半个草药郎中,在家庭熏陶下我也常在别人面前充里手、卖弄卖弄一下,于是知道了什么是三叶拿、七叶花、麦门冬、丹参、天花粉、活血、草乌、杜仲、藜芦、葛根……哪里有、何时采、怎样制、怎样用如数家珍……于是在大山里打柴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屙尿扯荠菜采起药来。虽然俚语说:“草药无名、疗好无情”,但我从不这样想,一来给老爸应急,二来可以卖钱,三是以备不测。在十岁那年,当时还住在黄柏山的大山中,塅里有一个叫黎七的农民在大山中砍柴不慎把左手动脉砍伤,血向上喷出一尺来高,看着十分可怕,他死死地握着脉门来找爸,但只有我和二哥在家,我们非常害怕,我机灵一动,曾听爸妈说韭菜蔸、毛腊竹、犁头草、独脚丝毛根能止血,但最效的是韭菜蔸,能止动脉出血。我机灵一动,就从菜园里扯来韭菜蔸洗净捣碎后敷于患处,奇迹出现了,只有静脉还在稍为渗血,于是和二哥找来父亲的绷带将左手紧紧绷扎,一下子血全止住了。二哥说:“我在家看守,你去找爸”。把爸找回后,人已脱险,他的同伴把我家抬东西的“竹杆子”绑上睡椅抬到国道到医院进行接脉抢险救。事后我爸夸我懂事、机灵。暑假也和过年一样是孩子门期盼的季节,虽没有像现代孩子那样坐在空调下的电视电脑前看电视、玩游戏、读文章这样舒适与入神,也没有外出旅游这样愉快,更没有夏令营这样意义深远。但田间劳动、游泳、抓鱼、捉黄鳝、寻猪菜、看连环画、读小说样样其乐无穷。参加割禾、插秧、放化肥、割牛草、拾稻穗的双抢劳动,更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承包的“耍与做”相结合的差事,也是我们践行在学校接受爱国家、爱集体、爱劳动的红心承诺。为了抓工分,和二哥天还没亮就下田割禾,一天能割一亩多,遇到田沟里有水就利用休息的片刻挖泥鳅,运气好一顿饭的工夫就能挖二斤,在那没吃没穿的年代不乏是改善生活的好方法,回家放在锅里稍稍焙一下加点油、放点盐和青椒就是难得的佳淆了。一年暑假大队从公社的小水电站要来了一台用柴油机带动的发电,全大队人口集中的的地方都用上了电灯照明。为了提高收割脱谷的效率,抓住双抢季节,各生产队也将人工脚踏的打谷机改成电动打谷机,打谷机的效率一下子提高十多倍,一天能打三十亩,就是割禾不来。队长要求我们提前割禾,全体负责割禾的齐上阵,二天功夫,三十多亩稻田铺成了整齐的“禾排”。但事与愿为,天不作美,一场夏天瀑雨将山溪之水暴涨得淹没了全村的农田,队里三十多亩被割倒的“禾排”眼睁睁地望着被大水冲走,这是我们全队半年的收成啊,加之青黄不接,大家正盼望着“吃新”呢!这时社员的觉悟很高,男孩女老少不管三七二十一纷纷纵身下水抢“禾排”,抢得多少算多少,我也奋不顾身地投入了抢“禾排”的战斗,河水非常湍激,但爱集体、学英雄的少年情怀激劢我这稚童忘却了生命危险,勇敢地冲向被河水漫过的田野,将一堆堆“禾排”推到岸上。现在想起来的确是在玩命,这本不应该是我们这些不知深浅的稚童去干的事啊。但们参与了这次抢“禾排”活动的社员都得到了大队、生产队的表彰,并发给了“奋不顾身、热爱集体”的奖状,开学后,校长在上学的第一天以“学英雄、见行动”为题进行了全校通报。一下子我成了全大队的知名人士,心里美滋滋的。岁月如梭,往事如烟,转瞬间两鬓已长出了许多白发,朦胧中的点点滴滴,记录着人生成长中喜怒哀乐的蹉跎岁月,而每一故事都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每当孩子们唱起“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这首脍炙人口歌谣,就会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嫉妒、羡慕、惆怅若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