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乌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选择降糖药要ldquo量体裁衣rd [复制链接]

1#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运用口服降糖药;无论是老糖友,还是新糖友,一旦与糖尿病结缘,这辈子可能都得为“降糖大业”奋斗。

市场上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有些还可能会引发患者低血糖和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及其他副作用;同时,这些药物也很难完全杜绝或者防止慢性并发症的出现。尤其是某些糖尿病的特异性慢性并发症,即使血糖控制得非常好,到了一定的年限也会出现并发症。

所以,对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可谓慎之又慎,面对种类繁多的口服降糖药,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呢?

不同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

市面的降糖药的种类越来越多,种类繁多的降糖药,您在服药时选对药了吗?

1、双胍类——减少肝糖输出

以二甲双胍为代表,适合的人群主要是肥胖的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但用药量增加后可能出现腹胀、腹泻、恶心、体重下降等不适。

2、α-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以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为代表,这类药物主要靠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发挥降糖作用,故而更适合以碳水化合物进食偏多的糖尿病患者,需与第一口饭嚼服以发挥作用;因食物吸收时间延长,在消化道停留时间延长,用药后可能会出现腹胀、排气增多的不良反应。

3、磺脲类——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

以格列美脲、格列齐特为代表,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下降,故而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患者,但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低血糖或是继发性失效的风险。

4、格列奈类——作用于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

以瑞格列奈为代表,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上的钾离子通道,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起效快,作用消失快,因为其基本不经肾脏代谢,肾脏安全性非常高;可容易出现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较磺脲类药物轻。

5、噻唑烷二酮类——激活脂肪组织PPAR,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噻唑烷二酮类主要通过激活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起作用,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还有改善血脂谱、提高纤溶系统活性、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使C反应蛋白下降等作用。

以上分别介绍了,几种降糖药物的特点及作用靶点;为了方便大家对比选择,康康给大家进行了归纳整理。

温馨提示:

1、可减轻体重的降糖药有:α-糖苷酶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

2、不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有: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3、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均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发挥降糖作用,均可引起低血糖,不宜联合应用。

4、GLP-1受体激动剂和DPP-4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相同,不宜联合应用。

在诸多的2型口服降糖产品中,其中的噻唑烷二酮类——盐酸吡格列酮片(安可妥)是一款降糖机制特殊优越的口服降糖产品。与其他作用于血糖代谢不同机制的药物相比,安可妥是属于胰岛素增敏剂。

降糖机制优越:通过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行降糖。且能够保护人体胰岛β细胞功,提高长期控稳定糖效果,无药物继发性失效风险。

降糖机制特殊:可降低甘油三酯(13.8-14.4%)和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药物服用方便:即能单独治疗,又能与磺酰脲类降药、二甲双胍类和胰岛素合用治疗。每天一次,服药时间不受进餐影响。

本资料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喜欢你就点个赞转发吧!

迪康课堂订阅号

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