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每日人物王焕熔编辑钟十五
执掌茅台18年的袁仁国,即使离开,对茅台的影响依然深远。
5月5日,袁仁国被免去政协第十二届贵州省委员会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委员职务。次日,贵州省政协办公厅宣传信息处回应媒体称,袁仁国的相关职务被免,是“因工作需要调整。”
距其在去年5月卸任董事长正好一年。
两次去职耐人寻味,引发外界诸多猜测和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袁仁国一手缔造的茅台营销体系,在其去职后遭到“清洗”。
就在同一天,茅台集团宣布成立全资控股的营销公司,令投资者心惊。接连三天,股价大跌,万亿市值蒸发了千亿。
贵州茅台“袁仁国时代”远去
年4月底,袁仁国带着茅台访问全球最大的酒业集团帝亚吉欧的伦敦总部,希望借助其渠道优势,尽快打开茅台酒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市场。
袁仁国希望茅台集团在年成为“千亿”集团。
此前一年的4月,他掌舵的茅台集团市值亿元,超越帝亚吉欧成为全球市值第一酒类制造商。
这是62岁的袁仁国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袁仁国与帝亚吉欧CEO/图源自网络在这次露面之前,袁仁国已是对茅台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第四代当家人。43年里,他从茅台酒厂的一线制酒工成为茅台集团的“一把手”,其间担任贵州茅台上市公司董事长达18年,任茅台集团董事长8年。
分水岭出现在年5月6日深夜,茅台集团紧急召开干部大会。袁仁国原本已经订好去澳大利亚考察的机票,也被要求参加,会议一直持续到23点多结束。
这次临时的深夜会议打破了原有的格局,人事变动消息传出,袁仁国同志不再担任茅台集团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及董事会相关职务,贵州茅台集团的最高权力指挥棒由原本的“二把手”李保芳接替。
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在茅台工作40多年的袁仁国,忽然退休了。后来袁仁国对媒体解释,是因为自己“年龄到了”。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国有企业掌舵人延迟退休、超期服役的案例很多,而任期未满去职的情况颇为特殊。当时袁仁国62岁,前一任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退休年龄为65岁。而接任袁仁国的李保芳已有59岁,仅比袁仁国小3岁,同样达到了60岁的退休年龄线。
令人不解的是,袁仁国的这一届董事会是在年选举产生,按照公司章程要求的3年任期,正常情况下年才应该换届。因此,外界难以把这次“闪电换帅”与正常的人事交接相提并论。
在随后的一年里,各种传闻甚嚣尘上。有人称袁仁国陷入调查疑云,“晚节不保”。
耐人寻味的是茅台集团的态度,其并未在公告中说明“袁仁国去职”的具体原因以及去向。
据《第一财经》报道,袁仁国从茅台集团离任即被有关部门以“谈话”形式找去进行调查,主要调查方向包括其与多家经销商利益往来,以及与贵州某位落马领导相关的问题。对这些说法,茅台集团官方均未作出任何正面回应。
免去董事长后,市界曾探访茅台酒厂发现,袁仁国在茅台的痕迹逐渐被消除。原本酒厂正门到厂区道路两旁的酒文化墙上,有两本巨大的书本雕塑《醉美茅台》、《红色茅台》是袁仁国所著,在其离任后,雕塑被其他书籍取而代之。
袁仁国的进阶之路:从制酒工人到销售总经理
年10月,袁仁国出生在茅台酒的故乡贵州仁怀,袁家条件很好,父亲是当地县委办公室主任,母亲是农机公司干部,袁仁国在六个兄弟中排行老二,人称“袁二哥”。
年,高中毕业的袁仁国被裹挟进上山下乡的洪流中,成为知青,下乡干各种农活。在袁仁国的记忆中,“挑粪到生产队,八九里崎岖山路,担子压得两个肩膀都红肿不堪,脱了好几层皮”。
因父亲与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邹开良是朋友,年,19岁的袁仁国进入茅台酒厂,从最底层最艰苦的制酒工、制曲工岗位干起。此后,他的职业生涯没有再离开茅台。
同厂的工人评价,袁仁国勤学好问,“很会表现自己”。这也得到了时任厂长季克良的赏识。年恢复高考,袁仁国报考贵州工学院(现贵州大学)未被录取,后来茅台为培养人才,选拔了一批员工去贵州工学院脱产学习,袁仁国名列其中。
年,市场经济兴起,赤水河边出现上百家小酒厂,茅台酒厂很多人认为待在茅台人生无望,纷纷跳槽,袁仁国没有离开,他认为自己是“茅台人”。
此前在酒厂工作中,袁仁国注意到每年都有一批特别监制的茅台酒发到北京,他向人打听后知道,这是毛主席和周总理都爱喝的酒。自此,茅台酒在袁仁国心中多了一份神圣感。
年,顶着“国酒”光环的茅台酒厂因为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没有通过“国家一级企业”参评。袁仁国主动请缨到北京争取“一级”称号。
茅台酒厂/图源自网络“日本、欧洲的技术多先进,茅台却谁也仿不了。这说明,茅台的标准比国际标准更高,世界上只有一家茅台。”袁仁国讲述了数个小时关于茅台酒享誉世界的故事,最后成功打动评委。年,茅台成功把“国家一级企业”的称号收入囊中。
季克良评价袁仁国“有干劲、有闯劲”。在他的的安排下,袁仁国在供销科科员,办公室秘书、办公室副主任、车间主任、支部书记、厂长助理等多个岗位中轮换,这使年轻的袁仁国迅速成长起来。
成立营销“敢死队”,茅台领军全国酒业
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国内白酒行业受到冲击,年初的山西朔州毒酒案造成数十人死亡,震惊全国,整个白酒行业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
本来车水马龙的茅台酒厂,一下子变得门可罗雀。茅台当年制定了吨的销售目标,到7月底仅销售出吨。
袁仁国临危受命,担任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贵州茅台”)总经理。他上任后,茅台酒厂开始转轨改制,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白酒统一由省糖酒公司销售的惯例,通过将茅台酒推向市场以解决“滞销”危机。
袁仁国成立了茅台史上第一支包括自己在内的18人营销“敢死队”,并立下军令状,要求在两个月内必须完成剩下70%的销售目标。
“敢死队”尝试在各地举办白酒研讨会、订货会和名家诗会,袁仁国成为最大的销售人员,席间他把陈酿茅台拿出来给经销商品尝,希望征服经销商味蕾的同时,能为茅台酒打开销路。也正因此,袁仁国在酒席上跟大量经销商建立了联系。
事实证明,袁仁国的策略奏效,经销商逐渐成为茅台的编外生力军,助推茅台酒销量逐步攀升。年年底,茅台如期完成吨的销售任务,销售比上年增长13%,创下茅台历史最好的销量。
当时的酒业市场格局与现在大不相同,五粮液是中国白酒第一品牌,不管是销售额还是品牌知名度都处于领先地位,知名酒企汾酒、国窖等后来居上。
彼时有“国酒”之名的贵州茅台在全国名酒中仅位列第11位,市场占有率为0.01%,产量吨,经营和效益上都乏善可陈。而且在整个90年代,茅台只有“53°飞天茅台”一个主打品牌,每瓶元左右,比五粮液低几十元。
茅台酒/图源自网络成功度过危机后,袁仁国开始将眼光放到整个市场,并把竞争目标定为法国波尔多、保乐力加和全球最大洋酒公司的英国帝亚吉欧。
也正是在这一年,袁仁国当选为贵州省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正式迈出政治仕途的第一步。
宣传茅台17年,发表论文篇
1年,袁仁国陆续担任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兼任股份公司董事长,已掌握茅台集团半壁江山。同年8月,茅台酒股份公司成功上市,募资22亿。
得到资金后的袁仁国没有急于并购扩张,发展多元化产业,而是集中于茅台酒主业。他耗费2亿,在赤水河边修建供水工程,确保茅台扩产也不缺水,同时大规模征集农地,推广米红粱有机种植,保证原料的品质。
袁仁国把茅台的管理核心锁定在质量上,大小会议上多次强调“确保质量、坚守工艺、传承工匠精神”。一线制酒工老师傅的叮嘱一直停留在袁仁国的记忆里,“做茅台酒,千万马虎不得。”
为了在产量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保证质量,袁仁国对生产环节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造。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制酒环节的数据采集、统计、查询和分析。在勾兑贮藏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数十万坛存酒实现动态数字化管理确保勾兑质量。
两年后,茅台实现年产量万吨的突破,这也意味着袁仁国缔造的茅台“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在袁仁国任内,茅台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战略”形成茅台品牌集群,即打造1个世界级核心品牌(茅台)、3个战略品牌(华茅、王茅、赖茅)、3个重点品牌(汉酱、仁酒、王子)。
袁仁国还要求销售部门以名商场、名超市、名酒店作为主要阵地,建立起以专卖店为主的渠道结构和销售模式,同时巩固与经销商之前的长期合作。这一举措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支持着茅台酒的发展。
同时袁仁国非常重视茅台的营销策略,将茅台引向“奢侈品”的路线,曾总结出工程营销、文化营销等“九个营销”在内的理论。
袁仁国还要求经销商回去必须要开微博每天宣传茅台,对于在网络上攻击茅台的声音要反击,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国酒”品牌的打造是贯穿茅台营销策略始终的成功典范,贵州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