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芒硝
1.药用来源: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
2.性味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3.功效: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4.主治病证:积滞便秘(常配伍大黄);咽痛,口疮,目赤,痈疮肿痛(常配伍硼砂)。
5.用法用量: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不宜与硫黄、三棱同用。
三、番泻叶
1.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大肠经。
2.功效:泻下通便,行滞利水。
3.主治病证:热结便秘;腹水肿胀。
4.用法用量:温开水泡服,1.5-3g;煎服,2-6g,宜后下。
5.使用注意: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四、芦荟
1.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2.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
3.主治病证:热结便秘;烦躁惊痫;小儿疳积;癣疮。
4.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第二节润下药
一、火麻仁
1.药用来源: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果实。
2.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3.功效: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4.主治病证: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5.用法用量:煎服,10-15g,打碎入煎。
6.使用注意:无。
二、郁李仁
1.性味归经: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2.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下气。
3.主治病证:肠燥便秘,食积气滞;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4.用法用量:煎服,6-12g,打碎入煎。
5.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一、甘遂
1.药用来源:大戟科植物甘遂脚的干燥块根。
2.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3.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4.主治病证:水肿,臌胀,胸胁停饮(常配伍牵牛子);风痰癫痫(常配伍朱砂);疮痈肿毒(常配伍三七)。
5.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炙用,以减低毒性。
6.使用注意:虚弱者及孕妇忌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二、巴豆霜
1.药用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净仁的炮制加工品。
2.性味归经: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3.功效: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4.主治病证:寒积便秘(常配伍大黄);腹水臌胀(常配伍杏仁);喉痹痰阻(常配伍贝母);痈肿脓成未溃、疥癣恶疮(常配伍乳香)。
5.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1-0.3g。大多数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孕妇及体弱者忌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三、牵牛子
1.药用来源: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干燥成熟种子。
2.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3.功效:泻下逐水,去积杀虫。消痰涤饮。
4.主治病证:水肿,臌胀(常配伍甘遂);痰饮喘咳(常配伍大黄);虫积腹痛(常配伍槟榔)。
5.用法用量: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1.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6.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四、京大戟
1.药用来源:大戟科植物大戟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脾、肾经。
3.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4.主治病证:水肿,臌胀,胸胁停饮(常配伍大枣);痈肿疮毒,瘰疬痰核(常配伍当归)。
5.用法用量:煎服,1.5-3g;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6.使用注意:虚弱者及孕妇忌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五、芫花
1.药用来源:瑞香科植物芫花的干燥花蕾。
2.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脾、肾经。
3.功效: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4.主治病证:胸胁停饮,水肿,臌胀(常配伍甘遂);咳嗽痰喘(常配伍大枣);头疮,白秃,顽癣,痈肿(常配伍雄黄)。
5.用法用量:煎服,1.5-3g;入丸散服,每次0.6g。外用适量。内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
6.使用注意:虚弱者及孕妇忌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六、商陆
1.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脾、肾、大肠经。
2.功效:泻下逐水,通利二便,消肿散结。
3.主治病证:水肿,臌胀,二便不利;疮痈肿毒。
4.用法用量:煎服,5-10g。醋制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孕妇禁用。
第六章祛风湿药
一、祛风湿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用范围、分类以及使用注意
1.含义:凡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2.性能功效
祛风湿药主要具有祛风散寒除湿的作用;部分还有舒经活络、止痛、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
3.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风湿痹证之肢体疼痛,关节不利、肿大,筋拘挛等症。部分药物还适用于腰膝酸软、下肢痿弱等。
4分类
分为祛风寒湿药、祛风湿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三类。
5.使用注意
(1)痹证多属慢性疾病,为服用方便,可制成酒或丸散剂。酒还能增强祛风湿药的功效。也可制成外敷剂型,直接用于患处。
(2)辛温性燥的祛风湿药,易伤阴耗血,阴血亏虚者应慎用。
6.祛风湿药
A类药物:独活、木瓜、威灵仙、蕲蛇,秦艽、防己,桑寄生、五加皮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B类药物:川乌、草乌、乌梢蛇、海风藤、昆明山海棠,雷公藤、络石藤、豨莶草、臭梧桐、桑枝、海桐皮,狗脊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第一节祛风寒湿药
一、独活
1.药用来源: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3.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4.主治病证:风寒湿痹(常配伍羌活),善治下半身风寒湿;风寒挟湿表证(常配伍羌活);少阴头痛(常配伍细辛);皮肤瘙痒。
5.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无。
二、木瓜
1.药用来源:薔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2.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脾经。
3.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消食,生津止渴。
4.主治病证:风湿痹证(常配伍乳香);脚气水肿(常配伍吴茱萸);吐泻转筋(常配伍吴茱萸);消化不良,津伤口渴。
5.用法用量:煎服,6-9g。
6.使用注意: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忌服,胃酸过多者不宜服。
三、威灵仙
1.药用来源: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及根茎。
2.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3.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消痰逐饮。
4.主治病证:风湿痹证(常配伍当归),治风湿痹痛要药;骨鲠咽喉(常配伍砂仁);跌打伤痛;痰饮、噎膈、痞积。
5.用法用量:煎服,6-9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走窜,气血虚弱者慎服。
四、蕲蛇
1.药用来源:蝰科动物五步蛇的干燥体。
2.性味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3.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4.主治病证: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常配伍防风),治截风要药;小儿惊风,破伤风(常配伍蜈蚣);麻风,疥癣(常配伍蝉蜕);以毒攻毒治疗瘰疬、梅毒、恶疮。
5.用法用量:煎汤,3-9g;研末吞服,1次1-1.5g,1日2-3次。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
6.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血虚生风者慎服。
五、川乌
1.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2.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3.主治病证:风寒湿痹;心腹冷痛,寒疝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
4.用法用量: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内服一般应炮制用,生品内服宜慎;酒浸、久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六、草乌
1.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大毒(毒性较川乌更强)。归心、肝、肾、脾经。
2.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3.主治病证:风寒湿痹;心腹冷痛,寒疝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
4.用法用量: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内服一般应炮制用,生品内服宜慎;酒浸、久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七、乌梢蛇
1.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2.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3.主治病证: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4.用法用量:煎服,9-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酒浸服。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血虚生风者慎服。
八、海风藤
1.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肝经。
2.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痹痛。
3.主治病证:风寒湿痹;跌打损伤。
4.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无。
九、昆明山海棠
1.性味归经:苦、辛,温。有大毒。归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湿,活血止痛,续筋接骨。止血,解毒杀虫。
3.主治病证:风湿痹证;跌打损伤,骨折;出血过多、癌肿、顽癣。
4.用法用量:煎服,根6-15g,茎枝20-30g;宜先煎。或酒浸服。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二、犀角地黄汤《外台秘要》
组成:水牛角(犀角)、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用法:水煎服。
方解:
水牛角(犀角):凉血清心肝而解热毒,为君。
生地:凉血滋阴生津,为臣。
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为佐。
加减应用:蓄血瘀热,喜忘如狂,邪热与瘀血互结,加大黄、黄芩;郁怒而夹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热迫血溢出血,加白茅根、侧柏炭、小蓟。
注意事项: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第三节清热解毒
一、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组成:生石膏、生地、水牛角(犀角)、真川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或发斑,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沉数,或脉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用法:先煎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方解:
1.本方重在大清阳明气分疫热,重用石膏配知母、甘草,是取法白虎汤,意在清热保津。
2.黄连、黄芩、栀子共用,是仿黄连解毒汤方义,意在通泻三焦火热。
3.犀角、生地、赤芍、丹皮相配,即犀角地黄汤的成方,是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而设,配清气法以治气血两燔之证。
4.再配连翘、元参“解散浮游之火”;竹叶清气分之热;桔梗“载药上行”。
加减应用:根据疫毒轻重,斟酌药物用量。若“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另“如斑一出,即用大青叶,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
注意事项:根据热疫轻重确定石膏、生地、犀角、黄连四味主药的用量,余药可视情酌选用量。
二、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大黄、朴硝、炙甘草、栀子、薄荷、黄芩、连翘、竹叶、白蜜。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
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用法:原方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
方解:
连翘:清热解毒,透上焦热,为君。
黄芩:清胸膈郁热,为臣。
栀子:通泻三焦,引火下行,为臣。
大黄、芒硝:泻火通便,为臣。
薄荷:清头目、利咽喉,为佐。
竹叶:清上焦热,为佐。
甘草、蜂蜜: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生津润燥,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应用:热毒壅阻上焦,去朴硝,加石膏、桔梗。
注意事项:服用本方得利下,应当停服,以免损伤脾胃;孕妇及体虚者慎用。
三、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校方》
组成:黄芩酒炒、黄连酒炒、陈皮、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人参、鼠黏子。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用法:水煎服。
方解:
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
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
玄参、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为佐。
甘草、桔梗:清利咽喉,为佐。
陈皮:理气疏壅,散邪热郁结,为佐。
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寓“火郁发之”之意,为佐使。
加减应用: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腮腺炎并发睾丸炎者,加川楝子、龙胆草。
注意事项:方中药物多苦寒辛散,素体阴虚及脾虚便溏者慎用。病变局部可敷用如意金黄散,以增强清热消肿之效。
四、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用法: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
方解:
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君。
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橘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为臣。
白芷、防风:通滞而散其结,使热毒从外透解,为佐。
穿山甲、皂角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为佐。
花粉、贝母:清热化痰散结,为佐。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
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为使。
加减应用:热毒重者,加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野菊花;便秘者,加大黄;血热盛者,加牡丹皮;气虚者,加黄芪。
注意事项:本方只可用于痈肿未溃之前,若已溃后断不可用;本方性偏寒凉,阴证疮疡忌用;脾胃本虚,气血不足者均应慎用。
五、栀子豉汤《伤寒论》
组成:栀子、香豉。
功用:清热除烦,宣发郁热。
主治:
发汗后,水药不得人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鼓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上胎者,栀子鼓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身热懊侬,虚烦不眠,胸脘痞满,按之软而不硬,嘈杂似饥不欲食,舌红苔微黄者。
配伍特点:宣散于清降之中,清轻宣泄,善解胸膈之郁热;栀子、香豉为苦辛相济,旨在透泻郁热,苦甘相济旨在泻不伤正。
六、黄连解毒汤出《肘后备急方》,名见《外台秘要》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配伍特点: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证可愈。
七、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火毒结聚之疔疮。
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配伍特点:本方以同类相须之法,唯取清解消疔之力。
八、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组成: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热毒炽盛之脱疽。
患肢暗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
配伍特点:本方清热解毒之中,寓养血活血、扶正之意,法取药少量大、药力专一之长。
九、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疾》
组成: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丹皮、石斛、玄参、夏枯草。
功用: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主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兼有表热证者;外痈局部红肿痛,寒轻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脉浮数,苔白或黄。
配伍特点: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