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为菊科植物川木香或灰毛川木香的干燥根。
02别名
木香。
03植物形态
草本。根坚硬粗壮,圆柱形,通常不分枝,直径1~2.5厘米,外皮褐色。茎极短,叶成莲座状平铺地面,叶柄长2~6(~16)厘米,被白色茸毛,叶片两面同色(绿色或浅绿色),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5~13厘米,羽状中裂,具5~7对裂片,稀不分裂,裂片边缘具不规则齿裂,上面被稀疏的腺毛,下面被稀疏的伏毛和蛛丝状毛。头状花序数个集生于枝顶,花序直径5~10厘米,总苞生约6轮,先端具刺状短尖,花全为管状花,紫色,花冠管长约3厘米或更长,先端5裂,雄蕊5,花药箭形,子房下位,花柱略长于花冠。瘦果长7~8毫米,冠毛多层。花、果期7~10月。
04产地分布
生于海拔~的高山草地。主产于四川、西藏。
05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泥沙及根头上的胶状物,切成段后干燥。
06药材性状
呈圆柱形或有纵槽的半圆柱形,稍弯曲,长10~3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外皮脱落处可见丝瓜络状细筋脉;根头偶有黑色发黏的胶状物,习称“油头”。体较轻,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黄色,有深黄色稀疏油点及裂隙,木部宽广,有放射状纹理;有的中心呈枯朽状。嚼之粘牙,气微香,味苦。
07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苦。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胆经。
08功效与作用
行气止痛。属理气药。
09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1.5~9克,宜后下;研末,每次0.5~0.9克。用于胸胁、脘腹胀痛,肠鸣腹泻,里急后重。
10药理研究
豚鼠离体气管与肺灌流实验证明,木香水提液、醇提液、挥发油及总生物碱能对抗组胺与乙酰胆碱对气管与支气管的致痉作用。挥发油中所含总内酯、木香内酯、二氢木香内酯等内酯成分以及去内酯挥发油均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与氯化钡引起的支气管收缩作用,其中以二氢木香内酯作用较强。
11化学成分
川木香根中分得挥发油(volatileoil),得率为0.8%,用GC/MS鉴定了其中26个成分,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去氢木香内酯,还有愈创木-4(15),10(14),11(13)-三烯-12,6α-内酯、3β-乙酰氧基愈创木-4(15),10(14),11(13)-三烯-12,6α-内酯、大牻牛儿-1(10)E,4E,11(13)-三烯-12,6α-内酯等成分。
12使用禁忌
脏腑燥热,气虚、阴虚者禁服。芳香不宜久煎。
13相关药方
①六味木香散:川木香8克,余甘子5克,石榴子、西伯利亚紫堇各3克,小豆蔻、荜茇各2克,另加白糖适量。共研细粉。主治培根木布症、急腹症、胃脘刺痛及呕吐嗳气等。
②十三味狮鬣散:川木香8克,余甘子、石榴子、五脉绿绒蒿、矮紫堇、西伯利亚紫堇、胡兀鹫粪、信筒子、唐古特青兰各3克,荜茇、干姜、芫荽子、小豆蔻各2克。共研细粉。主治培根木保症、血病、胆病、胃病、食积等。
③黑草乌、诃子各37.5克,川木香10克,水菖蒲6克,麝香3克。共研细粉。主治虫病、疠病刺痛、白喉、炭疽、黄水病及麻风病。
往期中药·点击对应名称进入紫苏叶天花粉莪术黑豆薤白鸡内金鹿衔草连翘金银花佩兰绵马贯众瞿麦椒目茜草麦冬黄连化橘红牛黄小通草千金子莱菔子川木通苦丁茶甘遂何首乌王不留行鬼箭羽五加皮山楂叶半夏梅花神曲蒲公英火麻仁槐花凌霄花虎杖茉莉花红曲玉米须前胡葎草飞龙掌血五味子百部相思子野菊花紫花地丁香薰桑叶鸡矢藤芥菜玫瑰花金莲花冬凌草瓜子金仙鹤草千里光榧子蕤仁蒺藜路路通喜树果黑芝麻香附余甘子佛手补骨脂郁李仁芡实沙棘赤小豆决明子吴茱萸亚麻子地肤子东瓜皮白扁豆急性子龙眼肉前胡葎草飞龙掌血五味子百部相思子野菊花紫花地丁香薰桑叶鸡矢藤芥菜玫瑰花金莲花冬凌草瓜子金仙鹤草千里光榧子蕤仁水红花子牛蒡子车前子五味子天仙子川楝子马蔺子女贞子马兜铃山茱萸大腹皮山楂糯稻根八角茴香藜芦菝葜藕节薤白刀豆藁本绵萆薢漏芦紫草雷公藤续断紫苑麻黄根葛根灵香草黄精黄药子商陆黄芩浙贝母徐长卿射干*参桔梗泽泻重楼威灵仙骨碎补贯众细辛狗脊金果榄防己百合百部鹅不食草青木香地榆白附子苎麻根仙茅白术白及白前龙胆平贝母藏菖蒲玉竹乌药木防己川射干川贝母川乌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