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简况
盘州医院是一家以苗医院,是中国第一家、贵州省第一家、盘州唯一一家苗医院。
医院创建于于年11月,创始人为邓小立;
年10月13日,医院医院,进入发展新时代;
年11月8日,在“中国·东盟妥乐论坛”上,医院被联合国整合医疗协会组织受证“贵州苗族医药创新技术临床应用基地”,联合国整合医疗协会理事长黄濬淼亲自授牌,六盘水市副市长李丽亲自接牌;
年12月,东河医疗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传承人,苗医世家、苗医大师到我院长期坐诊;
年10月-年1月,盘州医院进行装修改造,将医院打造为以苗医苗药为主,苗文化为辅医院。
医院下一步将以国家大力弘扬民族医药发展为契机,将医院打造为盘州市、贵州省、中国乃医院地理坐标,发扬苗医药文化,将古老中国的医学智慧传播到全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医院相册
医院外景医院内景医院被联合国整合医疗协会组织受证
“贵州苗族医药创新技术临床应用基地”
苗医药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张茂林医生
著名书画大师郭金栋先生为医院题词
苗族简介
苗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苗族曾经创造过极为丰富的古代优秀文化和医药,历史渊源流长,从贵州搜集的许多资料表明,苗族至今仍保留着极为有价值的古代文化和医药遗产。
苗族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苗族在历史上没有建立过自己的政权,在战国时期就被纳入了楚国,但却经历了两个极盛时期:一是三苗时期;二是秦末统一中国之前的楚国时期,由于部落联盟的长期战争和后来封建王朝的压迫,苗族不得不进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远距离、大规模的迁徙,时间长达多年。忍辱负重,由黄河下游到黄河中游、黄河南、长江北、长江南直到现今的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在苗族史诗《盘古开天辟地歌》、《跋山涉水歌》、《龙与苗族迁徙歌》都有翔实记述。
中国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发祥地,苗族人口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第四位,主要聚居在西部地区的贵州、湖南、湖北、广西、云南,其次是四川重庆、陕西、海南、北京等省(区),据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査,贵州省的苗族最多,达万,占全国苗族人口总数的49.8%,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伺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松桃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威宁葬族回族苗族自治星止苗族自治县以及毕节、铜仁两个专区、贵阳市、六盘水市和安顺市。
苗医简史
苗族药是先民们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与疾病斗争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素来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说法。苗医药的发展初步分成三个阶段,即早期医药阶段、经验医学阶段、理论医学发展阶段。
(一)早期医黄阶段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当然也包括对人类自己发生瘟疫疾病的情况,无法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唯心想法,为了求得平安或除祛疾病,必须求得外界神灵的帮助,正如刘向所载的“苗父行医,北面而祝,发十言耳,然后治病”。以苗父为代表的医者,偶尔也用药物给人治病,这种作法与中医的祝游科有类似之处,这种情况,大约从春秋战国时起,一直延续到元代。由此看来早期的苗族医学始终离不开原始宗教与原始哲学和巫医文化的影响。
(二)经验医学阶段
自明代起到洪武年间,在苗族主要聚居地区,明王朝在政治上逐步实行“改土归流”;军事上增设卫堡,推行“军电制”;经济上采取了有利于地主经济发展的政策,强化对苗族的统治。从另一个角度说,却促进了苗族民间的经济、文化、医药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较大发展和提高,这为苗族医药与其他先进民族医学得到了交流,提供学习机会,从而提高了苗族医药水平。从医学发展史来看,这一时期的苗族医药已进入到一个飞跃发展时期,从古老的早期医药阶段进入经验医学的大发展阶段。
(三)理论医学发畏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从经验医学迅速向理论医学迈进。理论医学的崛起是在中国共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中央关于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政策指引下,苗族地区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1历经20余年。一批民族医药科技工作者,通过对苗族医药的调查、研究,将分散的、不系统的苗族医药进行整理、提高;并从临床疗效、药理实验、药物化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而步入了理论医学,这就是苗族医药在中国共产*领导下,从经验医学到理论医学飞跃发展阶段。
苗医学术思想
苗族在长期的生产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宝贵医疗经验,他们对疾病的认识、药物归类、治病原则、生命转归、致病因素、诊断方法、疾病预防等方面都具有很强实践基础、理论水平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并创立了苗族医学理论体系和基本实践。
(一)ー分为ニ的学术观点
苗医将极其复杂而众多的疾病,归纳为冷病、热病;又将成千种的药物分为冷药、热药;还将极其复杂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归纳为冷经、热经;在治疗疾病上冷病用热药,热病用冷药。
一分为二和对立统一的学术观点:冷病与热病、冷经与热经,快经与慢经,生与死以及气、血、水在生命过程中的表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血动则生,血停则死;有水则生,无水则死。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史观,是苗族医学的核心。
(ニ)苗医学术观点的理怆性与实践性
疾病在发生、发展、终结的过程中,是相互转化的。当病症处于急性期时,多数病人发烧、出汗,属于热经热病;转为冷经慢性病时则出现畏寒、怕冷;相反冷病同样也转化为热病。其规律是:冷病将转为热病,热病将转为冷病,相互逆转。
无论任何疾病在同一体内,都存在着两种状态,病情好转或病情恶化,即机体内部抗病能力与邪毒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的状态,即终结与死亡两种状态。
任何一种医学,都必须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这是检验这种医学临床疗效的唯一标准。苗医的两纲冷病、热病,冷药、热药的治疗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苗族医学思想与病理、生理的关条
天、地、人和气、血、水,是苗医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医的临床指导思想,是苗医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基础理论,是苗医解释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其病因、病机的理论依据,它是苗医的精髓。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苗医应用气、血、水的理论,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对鉴别诊断、治疗用药都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在辨病识症中就要辩明病变是在气,在血,在水,或者是气、血两在,治疗时就可以采用补气、补血、补水等措施。
两纲五经学术成就
苗族医生将极其复杂的疾病分为冷病、热病称为两纲及五经:冷经、热经、半边经、快经(包括哑经)、慢经。疾病分三十六大症、七十二疾、一百零八小症、四十九翻。纲举目张,基本上形成了纲、经、症、疾的理论模式。
两纲、五经是苗医基础理论核心,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占着非常重要地位。在诊断治疗方面,先明疾病是冷病或热病,是五经中何经病症,可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苗医将所有疾病,分为冷病或热病,简称两纲;冷经、热经、快经、慢经、半边经,简称五经。
冷经:ー身冷,寒战,颜面苍自,肢体蜷缩。
热经:持续发烧,大汗,颜面发红,心烦,口渴。
快经:突然不省人事,大汗,四肢强直或抽搐,两眼直视,昏迷,多在1~2天内死亡。快经中还包括哑经,其神志清醒以后,多留下后遗症。
慢经:起病缓慢,病程长,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失眠盗汗
半边经:头、舌及半边肢体麻木,不能行动。
五经的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任何疾病都要按五经进行分经辨证,辦明五经中何经、三十六症中何症、七十二疾中何疾每个疾病都存在着纲、经、症、疾的证隶属关系。
苗医基础理论
苗医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病因、病机、疾病分类、疾病命名、诊断、治疗和疾病预防。
(一)病因
苗族人为,病因与自然环境、邪毒损伤、旧伤·内伤、外伤、劳累损伤、房事不节和先天禀赋异常有关。
(二)病机
苗医应用一分为二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出外界因素外,内在病理变化也是主要因素,在疾病过程中共同组成病机变化。主要有三种病机:气、血、水;神色;脏腑。
(三)疾病分类
苗医疾病将病症分为冷病、热病两大类,以及三十六大症,七十二疾,一百零八小症,四十九翻。
(四)疾病命名
苗医收到日常接触的自然界和生活环境的启示,对疾病的名目具有生动、形象、易于领会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种命名方法:取类比象命名、以疾病部位命名、以病灶色泽命名、以疾病部位和植物形象结合命名和以病因命名。
(五)诊断
苗医诊断方法主要有望诊、听诊、问诊和脉诊。
(六)治疗
苗医在长期的医事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们将一切疾病纳入两大范畴,即“冷病”、“热病”从而制定出“冷病热治”、“热病冷病”两大治则外,还要根据药物的性味归入五经,原则是:凡味甜、麻、香、辣的药属热药,归属冷经,其中香、麻的药物同时归属于快经、半边经;凡味酸、苦、涩的药属冷药,归属热经。此外,还有按药物的功效,将苗药分为清、消、汗、吐、下、补为六大类,在补药中又有热补、温补、清补的区别。此外还要根据脏情况,如肝病从而治,治气、治血;肺病从气治,治气、治血;胃肠病从水湿热毒治,肾病从水治,治气、治水,心病从血治,治气、治血,对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主要是采取内治法和外治法。
1.内治法:内治法主要是吞服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以治疗疾病,广泛体用。
2.外治法
(1)放血疗法:用铁制消毒针器在十指(趾)尖、指(趾)甲旁,或人中、舌下青筋等处点刺出血,视病情放1至数滴血。此法必须注意消毒,以防感染。
(2)刮治法:也称刮痧法,用铜钱筷子或麻丝蘸梮油或菜油或药水,在脊柱两侧的大筋、胸部肌肉降起处,从上向下、从内向外刮,或从四肢上方往肢端方向翻,至被刮处出现暗红色瘀斑或瘀点即可。
(3)暴灯火疗法:将灯草芯浸饱桐油或菜油,在灯上点燃后往选定的部位迅捷点灼,可听见轻微的爆炸声。
以上三种疗法均属急救疗法,多用于各种突发性的急症。
(4)气角疗法:用竹筒或用6-10cm长的牛(或羊)角尖,在顶端锉一小孔,治疗时将角紧按于息处,医者用嘴从小孔处将角内空气吸出,造成角内负压,然后迅速用蜡密封小孔,角即紧紧吸附于患处皮肤。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或风湿关节疼痛等。
(5)滚蛋疗法:有滚生蛋和滚熟蛋两种方法。①液生蛋:取生鸡蛋一个洗净晾干,然后用此蛋在患者额部、胸、背、腹部、手足心等处来回滚动,至鸡蛋发热为止,有退烧作用。(②の液熟蛋:用治冷病的草药或具有重镇作用的金、银戒子、手与鸡蛋同煮,用热蛋在患者额部、背部、胸腹部滚动,使热力和药力通过皮肤进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主治风寒性头痛、嘴咳、腹痛腹泻、小儿受惊骇等。
(6)发泡疗法(bobjabduspotbongo、lisofaf纯佳豆坡榜):将毛茛揉碎,捻一团如花生米大小包在额角或掌面腕横纹的中点,有痒痛感即去掉,有水泡发出。可治”摆子”、牙痛等。但要注意皮肤起泡,破溃后,防止感染。
(7)票法(qubbongjabsad秋乓佳少):将芳香性药物,如樟树枝叶、透骨香、佩兰、岩马染、蜘蛛香、射干等放人锅内置于火上煎煮使之发生热气,在煎药锅之上放上木架,周制稍加密闭,病人解衣坐于木架上,以病人大汗为止,用此治疗风湿、痛风(发汗、止痛),陈田性损伤等疾頗有疗效。本法可根据病情分全身熏蒸和局部熏蒸。全身爾蒸:本法的适应证比较厂广泛,凡属皮肤、经脉、肌肉、关节、筋骨及上呼吸道的一些疾病都可应用。注意防止烫伤和引起火灾。
(8)火针疗法:主要用于疔癀,视疔大小,选用特制的不同规格的铁针,然后估量疗、獷顶端与根部的距离,用卡子卡在针尖适当部位(免刺人过深或不及),将铁针烧红从疗擴端垂直刺入,速进速退。
(9)抹酒火疗法:适量白酒置内点燃,医者用手薩燃烧着的白酒敷于患处,并施以摸、拍、、捏等手法。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软组织损伤等。
(10)刮脊抽腿疗法:用铜钱或筷子薩桐油或菜油刮脊柱及两侧大筋,然后双手握住患者脚踝用力扯动患者两腿。主治一些抽搐性疾病。括擦方向,只能由上向下,不可倒括,操作较为方便,容易掌握,但也有经络气血旺注的部位,须加小心。每次括擦,用力适度,以免括伤皮肤,如配合滚蛋疗法收效更好。
(11)拍击疗法(diblil滴溜):用手蘸白酒在病人小腹及两大腿内侧用力拍击,至病人痛不可忍为止。主治扯肠风”、“缩阴症”等疾病。
(12)外敷疗法(bobjab包佳):将鲜药捣烂敷于痛处,常用药物有千年老鼠屎、白毛夏枯草、酸咪咪、四块瓦、七叶一枝花、水冬瓜根皮,用以治疗软组织损伤、扭伤、骨撕裂、无名肿毒、皮下深部感染或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和制剂敷于选定部位以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有以下三种:①用草药捣烂外敷患处或肚脐,用于各种皮肤筋骨关节的疾病,也可治腹痛、腹泻等。②用桐油煎鸡蛋制成蛋饼,趁热敷于肚脐上。③取活鸡或客妈(青蛙)只,剖开胸腹不去内脏,趁热扑在患者胸腹上。①、②两法主要用于各种冷病阴寒症。
(13)洗法(jabsad佳沙):将药物煎水去渣后,进行沐溶,常用药物三角风、岩马桑、金银花藤、野菊花、野葡萄藤、四块瓦、倒触伞、一把伞、千里光,用以治疗风湿、类风湿、跌打损伤、骨折后遗症、皮肤痒,及一般皮肤病。或将上述药物煎水沐浴或洗腳,或浸泡手脚痛处。
(14)热设(makliuqubbonetkaib马溜切乓凯):将石块或食盐置于火中烧热,用布将石块包好,或用布鞋韩底烤热,置于痛处。本法又称干热疗法,如治疗因寒冷引起的腹痛、风湿性关节炎疼痛、腰肌劳损、腰腿痛。
(15)弩针:苗族针又称糖药针,这是苗蔟治疗风麻木,肌肉酸痛、冷痛、关节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杨济中老师报道最为详尽,摘要如下:
针作用:消炎、退热,驱风、止痛。如治疗炎症时,必须另换清热解毒的冷药;治疗风寒痹痛时,必用热药。
此法操作简单,经济有效,治病快速。
弩针所用的排针是刺猬的箭毛,现已改用中医的梅花针。弩针配方:主要成分为草乌、南星、半截烂(为南星科植物麻脚狼毒),通用方药如下:生草乌粉、万年粉各31g,露蜂房粉16g,蜂63g,半截烂粉16g,白酒ml。本方加减,清炎散热加黄柏皮;追风止痛加重草乌药量;驱风除湿加重万年用量;止痛祛察加重南星、半截烂用量。半夏南星、草鸟、半截烂、魔茅、老虎芓各3g,共研末,加蜂蜜及酒备用。注意引起皮肤过敏。
用法:将针插入警药水中,提出在虑处针刺,针眼附着药液,由刺口吸收,发挥治疗作用。朝后发热止痛。
(16)点着疗法(gonghsongdgek拱冲谷):握掌以中指等关节,揪打脊柱两旁来回多次,以治疗身痛、感冒、咳收、妇人月经不调、自带过多。
(17)挑治(gongsghabjong黄嘎):在背部或痛处皮肤下,用消毒缝衣针挑起如白丝线状的肌纤维、割断一小条,使起到止痛的作用。应用挑治法必须是痛处的上部。本法用以治疗发痧、吐泻,一般腹痛、中暑
(18)掐法(niangb)凉):医者用手指甲,在思者背部两旁,相当于中医的督脉处,每隔1-2cm掐一下,以掐红为度,用以治疗更年期病人,身痛,感冒。
(19)拔法(geibdaubghaikjid格觉格古):苗医又称打拔。拔简用竹料的居多,其次是牛角或羊角,近年来釆用玻璃的为多。用高度酒点燃放筒内,迅速取出,将筒置于患处与皮肤紧贴,取筒时,只要将简口的底部稍加倾斜,透气,随即脱落。注意作好患处消毒,防止感染,点燃火酒时,要防止烫伤。皮肤破损处不能施行拔法。拔法用以治疗风混麻本,跌打损伤,风寒態冒,头痛等。
(20)副痧、拧痧(heiksab格痧)、挤痧(vuksak欧痧):用铜线或银圆、设匙,蘸桐油或菜油或药水,在管柱两侧,或肩脚岗下或太阳穴,或陶部从上向下,从内到外,或从四肢上方身肢端方向刮,至被刮部位出现暗红色赛斑或搡点即可。用以治疗腹痛,感冒,魍泻,中,头痛等。
(21)药物塞鼻:鼻出血将药物揉烂,塞于鼻腔中,用以止血。常用药物有鹅不食草、青网树嫩叶、千年老鼠屎的嫩叶。
3.饮食疗法
4.体育疗法
苗族药物
苗族对药物的命名、采集、用法、炮制、归经等方面,都有着本民族的独特之处。
苗族药物分为冷药、热药两大类,在用药原则上有冷病用热药,热病用冷药的规律。凡是药味甜、麻、香、辣的药属热药;凡是味酸、苦、涩的药属冷药。冷药归属热经,热药归属冷经。香、辣的药物同时归属快经、半边经。这是苗族药物的基本知识,不但在历代的医疗实践中作为临床指导用药的原则,而日对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苗族医药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苗族药物的命名苗族药物同样分植物名和药用名,凡是词头冠以“佳”的植物,绝大多数为药用植物,属专业名词,如虎耳草药用名为“佳比审”,植物名为“莴比軍”。“佳”的意译是药,“莴”是菜类,“比审”是虎耳壳的花纹和形状。两者的命名是不同的。
苗族药物以植物形态、器官、功能、气味、色相等进行命名,与中药民间药都不同,与植物学的“双名法”有相似之处。其特点,是通过药名就可以知道某药的类别、特征、功用,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民族特色。完整的苗药命名,必须是类别加种名加特征。
命名的第一个词是类别,第二个词是种名,第三个以上的词是特征(包括功效、色相、色味等)。
1)以植物形态器官命名
①木本:以det(豆)词起头,“豆”的意译为木。如杜仲,苗语名为detdent(豆顿)。
②草本:分两种,以vob(莴)词起头的是草本中的菜类,既可入药,又可食用。以niangx(仰)词起头的为草本中的草类。
③藤本:也分两种,有毛有刺的藤本,以slob(嗟)词起头;无毛无刺的以hlat(又)词起头。
④花类:以bong(榜)词起头。
(2)以气味色相命名:苗族药物有以气味、色相命名的,如昨浆草,苗语名为vobjebbheb(莴脚秋);皱皮酸模,苗语名为vabhuibheb(莴灰秋)。“秋”的意译是酸味。
(3)以功效命名:根据药物的功效进行命名,如阴行草,苗语名为jabjufghaddub(加架嘎收),意译是拉肚子的药。又如马鞭草,苗语名为jablabgeib(佳劳给),意译为鸡骨折药。
上述情况表明,苗族药物的命名是符合科学原则的。苗族药名,随着用药部位的不同,在命名上也随之而变化。如水冬瓜,苗语名为detdiol(豆得),是木本类药物,但是当药用根皮时,其命名就变化为ghabjionglinldetdiol(嘎龚令豆得),药名全称虽然变了,水冬瓜仍然是木本药物。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科学家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比欧洲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早年。苗族对药用植物的分类、命名起源于何时何代尚未考察清楚,笔者认为其时间一定会很久远。如此科学地进行命名,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如对蕨类植物,苗语统称为“葛猴”,再分只能分大小、形状、颜色,往下就分不清了。这种情况,不是专门从事植物分类学的,同样也是搞不清楚的。
2.苗族用药的季节性中医用药有四季二十四节,苗族用药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同一药物在春夏用花与叶,在秋冬用根与茎。如见青拿白(冬青科植物)为四季常青的小灌木,春夏用花、叶和嫩枝,秋冬则用根皮。这种用药方法,完全符合植物生理学,春夏有效成分多在花与叶,秋冬多在根与茎。
3.苗族药物的方剂组成苗族药物的方剂常以复方为主,但是单味药方剂占的比例也不少。苗族药物的方剂组成,分主药与辅药两种,主药是根据主症和药物的功效确定的,辅药则是根据次要症状加以配伍的。
4.苗族药物的荆量菌族药物的用量过去是“随手抓”,现在都以克为单位,根据病人的主症、体质来确定用量,对有毒性及毒性剧烈的药物,用量则是非常严格的。如对马氏藜芦(岩棕)、雷公藤等,根据病人体质、病情,作为用药定量。
5.苗族药物的炮制对有毒性的药物,炮制后方可入药。如草乌、天南星、生半夏都用石灰水或童便浸泡10~15天,切开口尝无麻味或微麻后,才可作为药用。苗族对一般药物不作储备,提倡用鲜品,这是符合科学原则的。鲜品药物对挥发油等有效成分保存较好,有利于提高药物疗效
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