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江西进贤县50岁女子陈艳花感觉胸闷,医院输液后死亡。家属发现,给陈艳某输液的吊瓶上,写的却是“李艳红”的名字。
根据陈艳花儿子龚建辉提供的一张当时注射液的吊瓶图片,吊瓶里是一些黄色液体,吊瓶的一面用黑色水笔写的名字是“李艳红”。
龚建辉提供的图片
龚建辉回忆说,当时他在给母亲倒热水,准备给她服用医生开的口服药,这时一名护士开始进行吊瓶注射。“护士给我母亲吊上药以后,输液还没两分钟人就没了。”
而在办理住院时陈艳花还和身边的护士有说有笑。
事后,医院否认输错药。医院医务科工作人医院并没有名叫“李艳红”的病人,并认为是护士在注射液药瓶上把陈艳花的名字错写成了‘李艳红’。
黄庆生表示:“当时输的药物是红花黄色素(SY),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我们没有李艳某这个病人,这个病区,从年开始就没收过叫李艳某的病人,全院都没有。”
事情发生之后,当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患双方一直未进行协商。近期,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但今日终于有了定论!
江西南昌市进贤县官方微博
南昌进贤发布:经调查,当班护士吴某在患者输液瓶上手写的床位号、药品名称、药品规格,均与医嘱、处方一致。但该护士未遵守护理操作规范对患者姓名进行核对,在输液瓶上误将患者名字陈某某手写成李某某。经核查,医院该病区只有陈某某一人输液,并无叫李某某的患者。按照这个说法,那就是说患者在输入红花黄色素时死亡!那红花黄色素是否有致死风险,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
20世纪50年代,最早的中药注射剂通过了药物审批。当时中国缺少西药的生产和研发能力,所以大力挖掘中药的使用,加之要加快疗效,做出了将中药提取物注射入血管的大胆创新。
令人尴尬的是,这一“创新”的药品种类频繁引发药品不良反应。
红花黄色素1分钟内即可出现不良反应,并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是从红花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色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其不良反应(ADR)报道也逐渐增多。
年,一项“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在线发表[1],方法是检索年至年红花黄色素临床研究论文,对涉及红花黄色素的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红花黄色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主要表现为心脑血管疾病(占72.80%),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占5.59%,其他类型疾病占21.75%。
表1红花黄色素致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该分析得出红花黄色素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最严重的可能引起休克,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