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小课堂之白芷
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年方十八,长得明眸皓齿、肤若凝脂,明艳动人。有人称她是“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十里八乡的男子无一不喜欢,无一不爱慕。富商对这个女儿也是疼爱有加。
可是有一件让全家人很头疼的问题,就是每逢行经腹痛剧烈,卧床不能起。每次例假到来,全家人都跟着着急忙慌,而小姐自己也是受尽了折磨,经常这样所以导致形体日衰,身体越来越弱。于是富商带着女儿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左右为难之际,正巧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与她,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了老人。并按照老人所说的方法煎药给女儿喝,喝过一次后疼痛就缓解了,服过两次疼痛就停止了,于是又连续服了几次。以后再到行经之日,便没有了感觉,安然无恙。
从那以后,每当妇女经期不畅,肚腹疼痛,都用白芷煎药来喝,所以,此方法便在民间流传下来,广为使用。
注:白芷主产于浙江、四川、河南、河北。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切厚片,生用。药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主要功效为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温和,而以止痛、通鼻窍见长,宣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之证,常与防风、羌活、川芎等祛风散寒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2.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风湿痹痛。本品辛散温通,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症,属外感风寒者,可单用,即都梁丸(《百一选方》);或与防风、细辛、川芎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属外感风热者,可配伍薄荷、菊花、蔓荆子等药。治疗风冷牙痛,可与配伍细辛、全蝎、川芎等同用,如一捻金散(《御药院方》);治疗风热牙痛,可配伍石膏、荆芥穗等药,如风热散(《仙拈集》)。若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者,可与苍术、草乌、川芎等药同用,如神仙飞步丹(《袖珍方》)。
3.鼻鼽,鼻渊,鼻塞流涕。本品祛风、散寒、燥湿,可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通鼻窍而止疼痛,故可用治鼻鼽、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不通,流涕不止,前额疼痛,每与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同用,如苍耳子散(《济生方》)。
4.带下。本品辛温香燥,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治疗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可与鹿角霜、白术、药等温阳散寒、健脾除湿药同用;若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宜与车前子、黄柏等清热利湿、燥湿药同用。
5.疮疡肿痛。本品辛散温通,对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可收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每与金银花、当归等药配伍,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若脓成难溃者,常与益气补血药同用,共奏托毒排脓之功,如《外科正宗》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托里透脓散,其均与人参、黄芪、当归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祛风止痒,可用治皮肤风湿瘙痒。
煎服,3-10g。外用适量。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