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大家知道吗?
我州一位村党总支书记
受邀到了现场
接受人民日报、东方卫视、千龙网等媒体采访。
云南省只有两个受邀对象哦!
先来看看东方卫视的新闻报道~
展览馆内,展出的是泸西县三塘乡连城村一组对比鲜明的照片。
这三张照片,是泸西县群众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变化的缩影。作为亲身经历者的张树华,有着说不完的感触。
“从来没想过能代表云南到北京接受采访,刚开始我感到特别紧张。但是,我想到‘从喝沟塘水’到‘喝自来水’是我和乡亲们的亲身经历,实实在在地反映了群众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享受到的改革成果,就感到没什么好紧张的了。”张树华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尤其是在精准脱贫以来,家乡在水、路、电网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过上了甜蜜幸福的生活,能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将这种感恩之情传递给全国人民,感到特别自豪和荣幸。
这组照片能够入选
“殿堂级”的展览
说明连城村这些年的变化
已经深深打动了人的心!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小的村子
看看它的变化!
以前的连城村是这样的!
连城村是泸西县三塘乡的一个自然村,处于山区,山高坡陡,峡谷纵横,水资源匮乏。多年来,这里的人们都要到五六公里外的一个水塘去挑水吃。由于山路蜿蜒,路程又远,靠人挑马驮,来回一趟5个小时也就只能运回来4桶公斤的水。为了节约,村民们连“洗过脚的水也不敢倒掉,要留着喂牲口。”村民们告诉记者,由于水资源匮乏,原本就贫瘠的土地更是种不上什么好的庄稼了,多年来“姑娘往外边跑,媳妇娶不进来”已经成了该村贫困现状的一大写照。
★改变悄然发生★
年,泸西县委政府帮这里每户人家建了一个20立方的家庭地窖,也帮忙消毒,终结了挑水吃的日子。
年,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现在自来水管一打开就有水了,是真正卫生干净安全的水。
张树华的话里透着兴奋,“以前从地里干活回来,一身泥土汗水,也没法洗澡,现在呢,天天都可以先洗澡再吃饭。”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水。原本,三塘乡大部分耕地属于雨养农业,只能种些土豆、荞麦、玉米,靠天吃饭,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现在有了水,灌溉问题迎刃而解,还能种植蔬菜、水果、中草药等附加值更高的农作物,百姓收入成倍增长。
如今,张树华夫妻二人有21亩地,土豆、玉米、水果、中草药都种上了。他还准备扩大经营,再承包五六亩地,多种些时间短、收益快的蔬菜。“党的政策好,现在只要肯干活就有收入。”对于未来的生活,张树华充满了希望:“现在我们村人均收入超过元,即将要组织脱贫验收,下一次公布脱贫村,应该就会有我的家乡了。”
连城村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
多年来,泸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有保障工作,围绕扶贫攻坚脱贫摘帽水利行业目标,紧扣“贫困村退出10项指标”中农村饮水有保障“每天人均可获得水量20升以上且人力取水半径不超过1公里”的贫困村考核标准,目前,全县户,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满足农村饮水有保障脱贫指标,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有保障,并由有水喝到吃上与城市同一标准的自来水、安全水、幸福水。
说完连城村的故事
我们再来
说说这位受邀的村党总支书记
他怎么被推选为受邀对象,
这也让人很好奇!!!
其实,说起张树华,连城村群众无不交口称赞。年10月,泸西县三塘乡连城村党总支书记张树华荣膺红河州“扶贫好村官”的光荣称号,他带领群众脱贫大显身手的事迹一时间传为美谈。
从年小生产队保管员到现在的村党总支书记,张树华数十年如一日,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人民的负责,带领全村群众在实现小康的征途中一干就是38年。连城村从一个有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村,到如今仅有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致富示范村,凝聚了他和全村人的心血。
基础设施落后,水、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张树华选举表态时要为连城村群众办好的一件大事。年以来,他抓住国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机遇,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反复研究后,以连城、阿鲁哨、马家寨、池西4个村民小组为主战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0余万元,集中力量建设重要农田的田间道路、大水池和田间水窖。由于资金缺口大,需要群众投工投劳,他挨家挨户动员,并示范带头。在他和其他村干部的带动下,连城村党员、群众靠人挖马驮,累计投工余个,建成7条田间毛路共15公里(已完成5条路的砂石铺垫)、水窖50余口、大水池5个,节约建设资金70余万元。如今,随着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制约连城村发展的基础瓶颈逐一被打破,连城村产业转型的步伐正稳步向前推进。
过去,连城村群众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马铃薯、玉米、苦荞,产业单一,增收困难。张树华认真分析村情,决定发挥高海拔的优势,引导群众发展短平快的特色产业。他动员村中有经济头脑、有发展观念、敢闯敢干的党员带头示范种植草乌、雪莲果等。阿鲁哨的党员张建明曾经是个孤儿,成年后一直很贫穷。张树华多次动员并带领他出去了解市场,学习草乌种植技术。经过几年摸索,年,张建明种植草乌3.33公顷,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在他的带动下,虽然有部分群众逐渐摆脱了贫困,但是多数人仍然徘徊在贫困边缘。
“一个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富。”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张树华又继续寻找新的突破口。
赵品兴家住连城村民小组,是该村原党支部书记,有着丰富的山区养鸡经验,但由于滚动发展资金不足等原因,一直无法形成规模化养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带动效应。张树华通过深入研究,与赵品兴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绿原土鸡养殖合作社。张树华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场地,折价以村集体名义入股20万元,赵品兴以原养殖场设施设备及技术作价30万元入股,搭建起了连城村林下养殖股份合作经济发展平台,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党员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最终带动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出列。年,张树华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50余万元,动员阿鲁哨村村民张贵明成立明红养牛合作社发展肉牛养殖,发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分红。
党员带头,关键还要群众愿意干。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过程中,张树华通过召开群众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20余场次,动员村组干部、党员、群众积极发展产业。目前,在村组干部队伍、农村党员中发展示范户6户。年以来,该村群众通过种植草乌、苦荞和养殖肉牛、土鸡等,创收余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余万元。
年大年初六,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连城所卡田间路和大落洞水塘建设前期工作启动,张树华开心不已。一年到头从未休息过一天的他,平时待人热情、朴实,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群众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都喜欢称呼他“老温”,意思是和他在一起相处很温暖。但是“老温”在让别人温暖时,自己还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张树华患有前列腺增生,由于压力大、作息不规律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年5月开始,张树华的病情加重,好几次出现强烈的疼痛,脑门上冒汗,他就悄悄躲到档案室把门关起来忍过去,不让同事们看见而影响工作情绪。县、乡领导和驻村工作队长知道此事后,劝他去好好检查和治疗。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只是托人去抓了中药进行调理,或者到卫生室输一瓶水就继续工作。“不能耽误脱贫攻坚工作,等完成脱贫任务后再去看病。”在他看来,解决群众安居、产业发展问题,比自己的身体健康还重要。
从18岁的小伙子,到56岁的老头子,30多年来,张树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始终用入党誓言来激励自己,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带领连城村群众向着小康生活迈进,用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爱岗敬业的忠诚与担当。
通讯员:蒋惠云文朱光著图
部分图片来自新华网、红高原泸西、泸西广电
责编:王美红
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24小时内删除。有什么,告诉我喔!投稿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