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多年前,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对其有系统的记载。针灸是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一种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就是经络学说。但是,现代解剖学无论用多么先进的显微镜,也找不到与古典图谱一致的经脉。人体内究竟有没有经络?如果有,古人是如何发现经络的?如果没有,针灸疗法的疗效又该如何解释?这些都是至今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
经络不存在
针灸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一种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科学界,尤其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许多科学家都否定经络的存在。他们认为,经络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人天观的哲学观点在人体上虚拟出来的产物,客观上并不存在,所以是科学实验永远无法证实的。
血管、神经论
在生物学、医学甚至中医领域,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认为所谓经络就是人体的血管神经系统,只不过古代中医与现代医学对同一事物使用了不同名称而已。中医文献中没有现代医学意义中的血管和神经系统的概念,所以一些人认为,古人描述经络的许多内容,实际上指的是血液循环系统及其作用。不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承认,还有很多经络现象目前难以用血管、神经学理论来解释。
未知系统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经络系统包含血管、神经系统,可能还包含体液调节、淋巴系统等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的一些系统。但是人体还存在一种现代科学未知的系统,也就是经络特有的系统;而狭义的经络就是指这种独特系统。它有如下特征:独特的循行路线;独特的经脉脏腑关系。
经络理论认为,经脉是“气”的循行通道。但“气”是什么,这是个未知问题。因此,经脉到底是什么,一时还无法说清。
麻沸散之谜史料记载,我国古代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曾创制了一种神奇的麻药“麻沸散”。病人在大规模的腹腔手术之前喝下这种药,就可以在无痛的昏睡中接受手术。但麻沸散的配方在华佗死后就失传了。到底有没有麻沸散这种药?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曼陀罗花曼陀罗全株有剧毒,叶、花、籽均可入药,味辛,性温,有镇痛麻醉、止咳平喘作用,主治咳逆气喘、面上生疮、脱肛及风湿、跌打损伤,还可制作麻药。有没有麻沸散?麻沸散的方名,出自陈寿撰《三国志》和范晔撰《后汉书》的《华佗传》。可是,这两本书却对麻沸散的组成没有具体说明。正因为千百年来,研究者一直没有弄清麻沸散的主药究竟是什么,有人就怀疑华佗是否真正用过麻沸散,麻沸散说不定是出自不懂医学的编年史家的杜撰和臆测。然而,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这是我国早期的一本医药文献。其中有“令金伤毋痛”方,方后记载麻醉药的性能和用法。“已饮,有顷不痛。复痛,饮药如数。不痛,毋饮药。”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知道麻醉药可以麻醉止痛,而且知道过了有效时间,发生疼痛,可以再照原来剂量服药,如果已达到麻醉要求,就不要多服了。同时,《华佗传》中记载的腹腔手术创口愈合时间为四五天,与现代医学手术后无感染创口愈合时间也是相符合的。隋朝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候论》中,也有“缕如法”这种缝合断肠的常规方法。既然已经形成外科常规,说明肠吻合手术已趋向成熟。因此,华佗曾用麻沸散进行腹腔手术的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成分之谜那么,麻沸散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后人对此有过种种猜测。日本江户后期的名医华冈青洲认为,麻沸散是由曼陀罗一斤,生草乌、香白芷、全当归、川芎各四钱,天南星一钱,共六味药制成。但不少人怀疑它是否真是华佗的麻沸散,因为曼陀罗这味药最早载于宋代医书;而唐代以前,也没有川乌、草乌之分,而是二者统称为“乌头”。还有人依据“沸”字和“扉(fei)”字两音相近,推测麻沸散就是以麻为主药的麻散。总之,麻沸散可谓千古“奇案”,至今尚未被“侦破”。针灸铜人的谜踪北宋以前,医生主要按照唐代《皇帝明堂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然而《皇帝明堂经》在唐末佚失,致使后来的针灸取穴失去了标准。为给针灸经穴重新制定国家标准,宋天圣四年(年),宋仁宗诏令医官王惟一铸造了著名的针灸铜人。铜人的流落宋天圣针灸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体健貌美。人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身上标有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各穴均与体内相通,外涂黄蜡,内灌水或水银,刺中穴位,则液体溢出,稍差则针不能入,因而可按此试针,以供教学和考试之用。明代针灸铜人明代针灸铜人是明英宗诏命仿北宋铜人重新铸造的,通高厘米,全身共标有个针灸穴位。正统八年(年)制成后,北宋铜人原件遂被遗弃而下落不明。此外,明嘉靖年间,针灸学家高武也曾铸造男、女、儿童形状的针灸铜人各一具。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铸成的针灸铜人,开创了世界上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宋天圣针灸铜人共有两具,一具放在朝廷医官院,用于学医者观摩练习之用;另一具放在京城大相国寺的仁济殿,供百姓参观。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大肆掠夺奇珍异宝。从此,两具宋天圣针灸铜人失去踪迹。追踪铜人专家们推测,金军入侵汴京后,宋天圣针灸铜人中的一具可能被金军掠走,另一具则可能在康王赵构登基后不久,被送归南宋朝廷。后来南宋朝廷惧于元朝的势力,又将宋天圣针灸铜人献给元朝。年,元世祖忽必烈诏命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修复宋天圣针灸铜人。明朝建国时,宋天圣针灸铜人和《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碑仍然放置在三皇庙内。明正统年间,英宗诏命仿照宋天圣针灸铜人铸造一具针灸铜人,同时还仿制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碑。明正统针灸铜人被放置在药王庙内,并一直保存到清代。明景帝时北京遭到瓦剌进犯,战乱中明正统针灸铜人头部被毁伤,直到清顺治时期才被修补完好。从此,只剩下明正统针灸铜人,而宋天圣针灸铜人则至今下落不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