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主治
1、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2、西医诊为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属风寒湿闭阻经络,冠心病、心绞痛属寒凝者以及软组织损伤属瘀血阻络等。
不良反应
1、乌头服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其症状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脉搏减缓,呼吸困难,手足搐搦,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紊乱,室性期前收缩和窦房停搏等。中毒严重者,可死于循环、呼吸衰竭及严重心律紊乱。
2、中毒原因多因误服、过量,或用生品不经久煮、服生品药酒、配伍不当等。
3、中毒早期应催吐、导泻,或高位灌肠,并补液和注射阿托品。重症者,加大剂量和缩短间隔时间,或同时服用金银花、甘草、绿豆、生姜、黑豆等。如出现频发早搏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轻度中毒者,可用绿豆60克,黄连6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红糖适量,水煎后鼻饲或口服。
注意事项
1、孕妇忌用。
2、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等同用。
3、内服一般应炮制用,生品内服宜慎;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强心,剂量加大可致心律失常,舒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抑制免疫功能,抗肿瘤。此外,川乌还有一定的镇痛、麻醉、抗炎、兴奋垂体、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及降血糖、耐缺氧、抑制呼吸中枢作用。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主大风顽痹。
2、《本草纲目拾遗》:追风活血,取根入药酒。
临床应用
1、用于治寒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与川乌、地龙、乳香等同用。(《和剂局方》)
2、常作为麻醉止痛药,多以生品与生川乌并用,配伍羊踯躅、姜黄等。(《医宗金鉴》)
相关配伍
川乌配草乌:川乌性猛,长于祛风寒止痛,能逐风寒湿邪;草乌性猛气锐,搜风胜湿,通经络,利关节,化顽痰,治恶疮,直达病所,力胜川乌。两药合用,则祛风散寒,逐湿止痛力强。适用于寒痹等证。
鉴别用药
草乌与川乌:均为毛莨科植物的根入药,川乌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而草乌为同科的野生植物北乌头的块根。二者均为辛热有毒之品,同属祛风除湿,温里散寒之良药。善治风寒湿痹之顽症、中风后肢体麻木不仁、心腹冷痛、寒疝腹痛等,又可用作手术麻醉药。相比较而言,川乌长于祛在里之寒湿,散在表之风邪;草乌温里祛寒力较强,长于祛寒胜湿,逐痰消肿,故还可用于寒痰阴疽、冷痢、顽痹等。
相关药品
追风透骨丸(片)、虎力散(胶囊)、筋骨疼痛酒、小金丸(胶囊)、强筋英雄丸。
相关方剂
十三太保丸(《青囊秘传》)、上清散(《仙拈集》)。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