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浮萍科植物紫萍。漂浮水面,生长在静水中。浮萍的叶子其实是它的茎,变成了叶子的形状,扁圆形,上面是绿色的,背面是紫红色的,所以称为紫背浮萍。在背面中央,垂下来一簇簇的细丝,就是紫萍的须根。还有一种青萍,两面都是绿色,常与紫萍混用。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浮萍,浮萍科植物紫萍(Commonduckweedorduckmeat;.Spirodelapolyrhiza)的全草入药。
浮萍自然是漂浮水面,只要有水泡子就有浮萍生长,遍布我国各地。不过浮萍多长在死水里,也就是不流动的水面上,甚至水缸中也会长出浮萍。
如果水面流动起来,浮萍堆积一堆儿,就算是萍水相逢了。
大家看到的浮萍的叶子其实是它的茎,只是变成了叶子的形状,扁圆形,上面是绿色的,背面是紫红色的,所以称为紫背浮萍。
把浮萍翻过来,您就看到紫背了。在背的中央位置,垂下来一簇簇的细丝,是浮萍的须根。
浮萍的结构就这么简单。植物学描述浮萍还开佛焰苞花,不过,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相应的图片。容待补充。
佛焰苞是天南星科的一个典型特征,浮萍科是其下的一个亚科。而浮萍科下面又分紫萍属、浮萍属、芜萍属,每属下又有很少的几种浮萍。药典规定的紫萍是紫萍属的,还有一种浮萍,和紫萍非常像,但两面都是绿色,叫做青萍,是浮萍属的,常与紫萍混用。
本草历史上,浮萍叫做水萍,分为大中小三种:大浮萍有多个叶子,个头最大了。
中号的浮萍其实也不小,就是《诗经》关关雎鸠里的荇菜,开出黄色小花,现在写作莕xìng菜。
小号的浮萍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浮萍了。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大浮萍还是荇菜,都不是浮萍科的植物,古人未掌握现在的植物分类方法,但抓住了它们漂浮的共同特点,所以都曾当作浮萍来入药。本草有其地域性,现在国内有的地区,还将大浮萍、荇菜当浮萍用呢。
浮萍的药用价值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浮萍的入药历史非常久远,最早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作水萍。但水萍究竟是何物不是很清晰,因此历史上浮萍出现多个基源。唐朝及宋朝的本草著作均称水萍有三种,就是上述说的大中小三种。李时珍《本草纲目》将荇菜单独列出,并提出水萍为小浮萍,而不是大浮萍,自此以后浮萍就定位在了浮萍科的浮萍了。
而浮萍科的小浮萍有青浮萍、紫浮萍两种,宋朝医书中曾最早提到“紫背浮萍”的名字。李时珍说到:“一种背面皆绿者。一种面青背紫赤若血者,谓之紫萍,入药为良。”由于紫萍药效优于青萍,明清医家如果用到浮萍,常常在处方中特地标明“紫背浮萍”。也正因此,紫萍被现在的药典收录为正品,而青萍则不被药典收录。
浮萍这味药被《中药学》教材划分为解表药里的发散风热药,排在诸药之后,置于角落里不讲授,况且历代找不到用浮萍的名方,因此,浮萍常常被列在了替补席上,在临床上用的很少。其实,浮萍的作用很不错,浮萍漂浮水面,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因发表宣肺而能利水消肿,在没有麻黄的情况下,可以用浮萍来代替。
医宗金鉴·浮萍丸
组成:紫背浮萍(取大洗净者,晒干)。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豆淋酒送下。
又方:豆淋酒法组成:黑豆半升,炒烟起,冲入醇酒三斤,浸一日夜,去豆,用酒送药。
方歌:浮萍丸治白驳应,晒干紫背大浮萍,蜜丸弹状豆酒服,专能发表散邪风。
古人最早用浮萍祛风,治疗中风瘫痪等,到了明清浮萍更多的用于皮外科了,治疗皮肤痒疹,可内服,也可外洗。清朝的《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治法,用浮萍研细末做成药丸,治疗白驳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白癜风。具体应用方法,可参照上文。小永常用浮萍治疗荨麻疹,效果不错。如果您治疗皮肤病时,不妨加入一点浮萍引经,药力即可透达皮肤。
浮萍的应用方法
浮萍可以当天然饲料
紫萍含荭草素(orientin),木犀草素-7-单糖甙(luteolin-7-monoglycoside),牡荆素(vitexin),芹菜素-7-单糖甙(malonylcyanidin-3-monoglucoside),β-胡萝卜素(β-carotene),叶黄素(luteine),环氧叶黄素(epoxyluteine),薹黄质(violaxanthin)及新黄质(neoxanthin)。
除了上述成分外,浮萍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养殖业的好饲料,可以用来喂猪,是天然绿肥。在小河沟就可以打捞成车的浮萍饲料了,一则降低养殖成本,一则饲养健康牲畜。
浮萍外洗祛风止痒
能喂猪的浮萍再推荐给您喝就不合适了,不过您可以将浮萍外用。捞一些新鲜的浮萍,或者在药房买干燥的浮萍,用水煮过,然后在里边泡澡,浸泡时间尽量长一些,就可以起到祛风止痒的作用了。
如果患有湿疹等皮肤病,咨询医生,在允许湿敷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浮萍水外洗局部来止痒。晒干的浮萍点燃,据说还可以驱逐蚊虫呢。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神农本草经》:水萍:味辛,寒。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名医别录》:味酸,无毒。主下气。以沐浴,生毛发。
《本草拾遗》:大者曰苹,与栝蒌等分,以人乳为丸,主消渴,捣绞取汁饮,主蛇咬毒入腹,亦可傅热疮,小萍子,是沟渠间者,末傅面干,捣汁服之,主水肿,利小便,又人中毒,取萍子暴干,末酒服方寸匕。
《日华子本草》:治热毒,风热疾,热狂,胁肿毒,汤火疮,风疹。
《开宝本草》:味辛、酸,寒,无毒。下气。以沐浴,生毛发。
《开宝本草》:俗医用治时行热病,亦甚发汗,甚有功。其方用浮萍一两,麻黄(去根节),桂心、附子(炮裂,去脐皮)各半两。四物捣细筛,每服一钱,以水一中盏,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和滓热服,汗出乃瘥。又治恶疾疠疮遍身者,脓煮汁,浴半日,多效,此方甚奇古也。
《本草衍义补遗》:水萍浮芹,发汗尤甚麻黄。
《本草纲目》:浮萍,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扬邪汗也,世传宋时东京开河,掘得石碑,梵书火篆一诗,无能晓者。真人林灵素逐字辨译,乃为一治中风方,名去风丹也。诗云: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痾,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甚法以紫色浮萍晒干为细末,炼蜜和丸弹子大。每服一粒,以豆淋酒化下。治左瘫右痪,三十六种风,偏飞头风,口眼歪斜,大风癞风,一切无名风及脚气,并打仆伤折,及胎孕有伤。服过百粒,即为全人。此方后生易名紫萍一粒丹。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伤损,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癜风丹毒。
《本草经疏》:水萍专得水气之清阴,故味辛气寒,《别录》兼酸无毒。盖其体轻浮,其性清燥,能祛湿热之药也。热气郁于皮肤则作痒,味辛而气清寒,故能散皮肤之湿热也。寒能除热,燥能除湿,故下水气。酒性湿热,而萍之质不沉于水,其气味辛寒,轻清而散,故能胜酒。血热则须发焦枯而易堕,凉血则荣气清而须发自长矣。《别录》主消渴者,以湿热之邪去,则津液自生而渴自止也。其曰下气,以沐浴生毛发者,亦以寒能除热,凉血之验也。热邪不干,荣气清旺则能获轻身矣。
《本草蒙筌》:味辛、酸,气寒。无毒。发汗骤来,驱风速退。仍治时行热病,堪浴遍身痒疮。生采煎汤。消水肿,利小便,去暴燥,止消渴。夏夜蚊蠓,烧烟可除。
《本草乘雅》:谷雨萍始生,杨花入水乃化也。树根水上,一夕九子,尝与水平,故胜酒尔,盖杨先百木青,秉春升之敷和,萍性善生衍,秉夏出之蕃茂,但以升出为用,不以风火为气者,以基于水,遂禀水寒之化,且味专辛发,藉金水之相滋,诚逐风清热,解表汗出,通调水道之良品也。若长须发,即水液之外荣;止消渴,即水气之内周。久服轻身,形相类也。
《本草备要》:轻,发汗利湿。辛散轻浮。入肺经,达皮肤,能发扬邪汗,丹溪曰:浮萍发汗,甚于麻黄。止瘙痒、消渴。捣汁服。生于水,又能下水气,利小便,治一切风湿瘫痪。浮萍一味,蜜丸酒服,治三十六种风。浓煮汁浴,治恶疾疮癞遍身。烧烟辟蚊。
《本草求真》:浮萍专入肝、脾。浮于水上,体轻气浮,辛寒。古人谓其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一语括尽浮萍治功。故凡风湿内淫,瘫痪不举,在外而见肌肤搔痒,一身暴热;在内而见水肿不消,小便不利。用此疏肌通窍,俾风从外散,湿从下行,而瘫与痪其悉除矣。至《本经》载长须发者,以毛窍利而血脉荣也;风去血荣。止消渴者,以经气和而津液复也;热去津生。胜酒者,以阳明通达而能去酒毒也。总皆因其体浮故能散风,因其气寒故能胜热,因其产于水上故能以水利水耳。用浮萍其背紫色为末,蜜丸弹子大,空心酒服,然必大实大热,方可用此。若表虚自汗者,其切禁焉。烧烟辟蚊亦佳。但气虚切勿近此。绣见有一妇人用此辟蚊,其儿仅两周耳,因此即毙。
《本草思辨录》:水萍浮于水面,而味辛气寒,能发皮肤中湿热之邪汗,故《本经》主暴热身痒。《伤寒论》云: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其身痒为有风寒之邪,宜以麻桂取微汗。此则湿热不汗出而痒,故水萍主之。水萍亦汗药也,而与麻桂有霄壤之殊。丹溪谓发汗胜于麻黄,不加分别。后遂有视水萍为峻剂而不敢用者矣。《本经》以下水气,止消渴,两许水萍。盖以其状外贴水面,内含血络,水不能濡,则水气自下,日不能烁,则阴液固充,此效之所以并呈也。《本经》未尝言风,而后世以风药推之。要知其所治为风热之风,非风寒之风。如《古今录验》以水萍与牛蒡子薄荷治风热瘾疹,则药病相当矣。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