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
主治1、风寒湿痹,骨节疼痛:乌头性燥热而擅于止痛,故寒湿盛而痛甚者,尤为适用。
2、中风瘫痪,口眼?斜:乌头可与活血祛瘀的当归、五灵脂同用。
3、头风头痛、偏头痛:外感风寒,恶风头痛,及新久头风,乌头常与川芎、细辛、白芷、薄荷等同用,以祛风散寒止痛。
4、阴寒内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与干姜、附子、蜀椒相伍,峻逐阴邪,温经止痛。
5、治痈疽肿毒,多作外用。
6、用于外科术前麻醉止痛。
7、治筋骨折伤,瘀肿疼痛,常与自然铜、地龙、乌药等同用,以散瘀止痛。
8、西医诊为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属风寒湿闭阻经络者,冠心病、心绞痛属寒湿闭阻者以及软组织损伤属瘀血阻络者等。
不良反应
1、乌头服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其症状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脉搏减缓,呼吸困难,手足搐搦,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紊乱,室性期前收缩和窦房停搏等。中毒严重者,可死于循环、呼吸衰竭及严重心律紊乱。
2、中毒原因多因误服、过量,或用生品不经久煮、服生品药酒、配伍不当等。
3、中毒早期应催吐、导泻,或高位灌肠,并补液和注射阿托品。重症者,加大剂量和缩短间隔时间,或同时服用金银花、甘草、绿豆、生姜、黑豆等。如出现频发早搏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轻度中毒者,可用绿豆60克,黄连6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红糖适量,水煎后鼻饲或口服。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远志、莽草为之使;反贝母、白蔹、白及、半夏、瓜蒌;恶藜芦;麻黄可加剧乌头的毒性反应。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碘离子制剂、硫酸亚铁等重金属制剂及酶制剂同用,可以产生沉淀。
(2)不宜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较强的西药合用,会影响其溶解度,妨碍吸收。
(3)乌头含有一定量的生物碱,与西药生物碱类药物(如阿托品、氨茶碱、咖啡因等)联合应用,可使药物毒性增加,容易造成药物中毒。
(4)乌头所含乌头碱可以增加肾上腺素对心肌的直接作用,两者同用可产生室性自搏心律或结性心律。
3、饮食禁忌:
(1)反河豚。
(2)忌饮酒,因川乌酒浸、酒煎易致中毒。
(3)忌食豆鼓汁或黑豆。
(4)不宜与咖啡同用,乌头含有生物碱,与咖啡因联合应用,会使药物毒性增加,容易造成中毒。
注意事项
1、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禁服。反半夏、栝楼、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服。
2、乌头服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其症状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脉搏减缓,呼吸困难、手足搐搦,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紊乱,室性期前收缩和窦房停搏等。中毒严重者,可死于循环、呼吸衰竭及严重的心律紊乱。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强心,剂量加大可致心律失常,舒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抑制免疫功能,抗肿瘤。
3、此外,川乌还有一定的镇痛、麻醉、抗炎、兴奋垂体、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及降血糖、耐缺氧、抑制呼吸中枢作用。
相关论述
1、《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2、《别录》:“乌头,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枧,又堕胎。”“乌喙,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又堕胎。”
3、《珍珠囊》:“祛寒湿风痹、血痹。”
4、《医学启源》:“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主治秘要》云:其用有六:除集疾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养脏腑三也;治诸风四也;破积聚滞气五也;治感寒腹痛六也。”
5、《纲目》:“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
6、《本经逢原》:“阴疽久不溃者,溃久疮寒,歹肉不敛者,并宜少加以通血脉。”
临床应用
1、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配麻黄、芍药、黄芪等同用,以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如《金匮要略》乌头汤。
2、治寒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日久不愈者,配草乌、地龙、乳香等同用,以散寒除湿,通络止痛,如《局方》活络丹(小活络丹)。
3、治风寒湿痹而见气虚血凝,手足拘挛者,可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药中,配以补气活血之品,如《张氏医通》改定三痹汤,以川乌与防风、细辛、黄芪、当归等配合应用。
4、治寒湿外侵,血气不运,手足麻痹、疼痛或瘫痪等症,配活血祛风之威灵仙、五灵脂为末,醋糊为丸内服,如《普济方》仙桃丸。并可用治打扑损伤瘀痛。
5、治风湿、扭伤等关节肌肉疼痛的伤湿止痛膏,即以本品与草乌、马钱子等为主药配制而成。
6、治中风瘫痪,口眼?斜,配活血祛瘀的当归、五灵脂同用,如《医林类证集要》四生丸。
7、治外感风寒,恶风头痛,及新久头风,配川芎、细辛、白芷、薄荷等同用,以祛风散寒止痛,如《局方》通关散;或配细辛、茶叶同用,如《备急灸法》乌辛茶;或配天南星、生姜等同用,如《百一选方》头风方;均有增强止痛的作用。
8、治阴寒内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配干姜、附子、蜀椒相伍,峻逐阴邪,温经止痛,如《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
9、治寒疝腹痛肢冷,配白蜜煎汤服;若兼手足不仁,身疼者,更配桂枝汤以温经散寒,如《金匮要略》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
10、治恶毒肿痛,久不出头,配木鳖子水磨外涂能消肿溃坚,如《疡医大全》代针散;若恶疮脓水不快者,配五灵脂、全蝎等研末外掺,以活血排脓,如《外科集验方》追毒散。
11、治痈疽肿毒,配黄柏为末,调涂患处,如《僧深集方》。
12、用于外科术前麻醉止痛,配闹洋花、蟾酥、川椒、半夏等,如《金鉴》琼酥散。
13、治筋骨折伤,瘀肿疼痛,配自然铜、地龙、乌药等,以散瘀止痛,如《跌损妙方》回生续命丹。
14、治牙痛,以附子研末为丸,以绵裹,于痛处咬之,如《圣惠方》乌头丸。
相关配伍
1、制川乌配麻黄:乌头善疏通痼阴冱寒,祛风寒湿,止痹痛;麻黄发散风寒,通调血脉。两药辛散宣通,彻里彻外,彻外为主,合用相得益彰。适用于寒湿痹痛,疼痛剧烈,遇寒更甚,局部不温。
2、制川乌配羌活:羌活气味雄烈,善散肌腠风寒湿邪,合川乌能疏涸阴,破冱寒,疏利迅速,开通甚捷,可祛表里寒湿而能蠲痹止痛。适用于小儿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属热痹,发热壮盛,烦闷口渴,但舌苔白润,未转黄燥,脉浮未去者。
3、制川乌配当归:川乌药性刚燥而烈;当归药性较柔润。两药配伍,则养血活血与逐风寒湿邪并用,相辅相成,温而不燥,养而能通。适用于风寒湿痹,风寒头痛日久不愈者。
4、制川乌配白附子:白附子祛风痰,温通经络;川乌散寒湿,温经止痛,祛风痰。合用有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慢性关节肿胀不仁,疼痛,屈伸不利等。
5、制川乌配生石膏:川乌辛散,疏利开通,温经止痛,解外郁之寒;石膏辛寒,清解宣透,除里结之热。两药寒热合用,疏通清透并施。适用于表里寒热互结之痹痛,证与寒湿痹痛相似,但有舌红苔黄便干,脉有力等实热内郁之象;外寒郁遏,里热上扰,或胃火上冲所致的剧烈头痛。
鉴别用药
1、生川乌与制川乌:生川乌有大毒,少量服用即可中毒,甚至引起死亡,故一般不予内服,多外用,以祛寒止痛为主,可用治风寒客于经脉,腰脚冷痛,活动不利;寒邪凝滞,阳气被遏,头痛日久不愈以及风毒侵入肌肤,生成疥癣,刺痒难忍等。也用于麻醉癌症止痛等方面。因其毒性峻猛,临床应用宜慎重。制川乌为生川乌经蒸或煮法炮制后而成,毒性大为降低,但药效并未明显减小。临床应用仍以祛寒止痛为主,内服仍需先煎常用治风寒湿痹,肢节挛痛不利;中风后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手足不遂;寒邪壅滞,寒疝腹痛,手足厥冷等。
2、川乌与威灵仙:两药均为祛风除湿的常用药,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但川乌味辛苦,性热,有大毒,温里散寒作用较强,长于祛在里之寒湿,也可散在表之风邪,最善除寒湿,引经,散风邪。故寒湿痹证日久,关节疼痛不可屈伸、中风手足不仁、痹证筋脉挛痛常用之。因川乌辛热之性甚强,其性善破诸积冷毒,能温里散寒止痛,其功远胜它药。凡心腹冷痛、寒疝腹痛、胸痹心痛等均可用之。威灵仙性猛善行,能通行十二经脉,祛风除湿,无问上下新久,既可除在表之风,又能化在里之湿,使经络通达,故为治疗风湿痹痛之要药。凡风湿痹证,肢体关节麻木疼痛,不分上下,均可用之。又取其温通走窜,通络止痛之性,治疗跌打损伤,外伤肿痛。此外,其味咸,既能软坚散结,又可消癥瘕,消除骨鲠。
相关药品
风湿骨痛丸(胶囊)、寒温痹丸(天麻祛风丸)、复方小活络丸、追风药酒、寒湿痹颗粒(片)。
相关方剂
小活络丹(《和剂局方》)、川乌散(《普济方》)、乌头汤(《金匮要略》)。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